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坚守28载,在雷公山保护区发现72种新记录物种——

雷公山最美守护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李扬(右一)在雷公山开展科研考察。

人物简介

李扬,雷山县人,197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扎根基层20多年,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发展呕心沥血,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奖”,2012年被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先进个人”,2017年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个头小,身体瘦,精神旺,人热情,做事雷厉风行。这是李扬给人的第一印象。

早春时节,雷公山草木蔓发,生机盎然。肩上挎着照相机,李扬又向雷公山深处进发了,瘦弱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茂密森林里。

51岁的李扬,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

出生于雷公山林场职工家庭的她,从小便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她在雷公山工作28年来,一共发现了72种保护区新记录物种,像“火眼金睛”般发现一些长期被忽视的物种。

1995年,李扬从黔东南州林校毕业,分配工作时,她有两个选择:雷山县雷公山林场的雷公山工区和“九十九”工区。当时,不少人选择了条件好的雷公山工区,而她却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九十九”工区。

“最艰苦的地方最能锻炼人。”从小志在林场的她,选择了去圆自己最初的梦想。

林场工作繁杂,育苗、管护、造林、森林防火、巡山护林、救助野生动植物……她全部都干过,硬是把自己锻炼成了林业能手。

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不忘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文化水平。通过努力自学,她拿到了西南林学院林学专业函授本科学历,为后来开展林业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林场统归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扬也顺势成为一名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从此,她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林业科研。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自然资源的中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95万亩,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县。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2.34%,生物种类达5159种,列入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共有144种。

事实上,早在2007年,李扬就开始与科研“触电”。当年10月,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到雷公山保护区做“雷山髭蟾”项目调查。由于熟悉当地情况,李扬受邀加入项目组。“他们回去后,项目一直由我负责监测,为了完成项目检测记录,我请他们帮忙从云南购买一台数码相机寄给我,从此爱上了生态摄影。”

从此,李扬每次上山巡护都带上相机,遇到珍稀的动植物,就会拿相机记录下来,并请相关专家帮忙鉴定,“同时,我还及时查阅雷公山保护区工具书或文献是否有记录,如果没有的就视为保护区新记录。”

2018年,李扬在巡护时拍摄到一种褐色底白条斑纹的蝴蝶。因为跟平时看到的蝴蝶不一样,她兴奋不已,回到办公室赶紧把照片发给了省城的生物专家进行鉴定,才发现是孤斑带蛱蝶。

“作为贵州省新纪录,孤斑带蛱蝶是首次在贵州被发现。”李扬激动地说,至此,雷公山保护区蝶类纪录从2007年《雷公山景观昆虫》一书鉴定的119种增加到129种。

“个子瘦小”的李扬,能量却很大。她不知疲倦地巡山,又特别善于观察和发现。这些年,她发现保护区新记录物种72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仙八色鸫”、“小鸦鹃”、“勺鸡”、“棕噪鹛”等,国家二级保护昆虫“阳彩臂金龟”、“喙凤蝶”等。

“发现新物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李扬说,管理局对所有新物种都采取了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实践出真知。近年来,李扬独立完成和与他人合作撰写《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雷山髭蟾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初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天牛4种新记录种论述》《贵州省9种蝶类新纪录》等论文10余篇,在公开刊物甚至核心期刊上发表。2020年12月,李扬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第一位女高级工程师。

鉴于她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绩,2010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斯巴鲁生态保护奖”,2012年被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管理先进个人”,2017年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雷公山新物种的发现者和守护者,李扬常常奔走在大山里,“为了守护这片美丽的森林,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李扬语气坚定地说。

--> 2023-02-2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坚守28载,在雷公山保护区发现72种新记录物种——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6777.html 1 雷公山最美守护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