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夏民)近日,记者从毕节市科协获悉,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命名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决定》,毕节市七星关区、织金县、威宁自治县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称号。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是中国科协为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贯彻落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每5年一届,经过县级自评、市级审核、省级验收、跨省抽查和专家评议后,最终确定认定名单。
毕节市科协高度重视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多次深入创建县(区)进行调研,指导各县(区)按照创建标准查弱项、补短板、固优势,从创新科普工作思路、整合优质科普资源、申报实施科普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相关县(区)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各县(区)整合资源、拓展平台、壮大队伍、广泛宣传,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毕节市科协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累计建立农村中学科技馆16所,运行科普大篷车8辆;组建毕节市科普专家团,成员有1438名,深入基层开展“科普专家讲科普”活动800余次;注册科技志愿者1.5万人、科普中国信息员4.1万人,开展科普传播分享服务31万次;成功举办了毕节市首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毕节市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毕节市2022年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60余场。
接下来,毕节市科协将持续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将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推广到全市,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市域为中心,县域为重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主阵地的全域科普体系,推动全市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