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郭应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建园开拓者之一,更是一名执着的泥炭藓保护者。
一眼望去,郭应和记者眼前的这一片泥炭藓沼泽湿地约有200多平方米,这里是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郭应说,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有20多片这样的湿地,总面积达四五千平方米,泥炭藓是这个湿地公园最宝贵的资源。
今年50岁的郭应,是一名工作近30年的“老林业人”。1994年从贵州省林业学校毕业,先后在盘县刘官镇林业站、盘州市林业局、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和盘州市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
海花草被疯狂采挖
距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最近的村民聚居地叫“蚂蚁地”,居住着50余户人家200多人。
过去,村民们在娘娘山边上的土地里种庄稼维持生计,依赖泥炭藓沼泽湿地的蓄水来维持人和动物的日常饮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还不知道这种生在沼泽地的藓类植物叫“泥炭藓”,称之为“海花草”。
“海花草”和当地村民和平相处了很多年,直到其药用价值被市场认可而价格一路飙升,村民开始对其疯狂采挖贩卖。
经济利益的驱使,附近不少村民滥采泥炭藓,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20年,对泥炭藓沼泽湿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社会发展,实施护林管理,才停止了大规模采挖,但零星的盗采时有发生。
以“国家”之名实施保护
2012年,贵州省林业相关部门组织的科考团队到“八大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考察中,一位教授在娘娘山上发现了这些泥炭藓沼泽湿地。
此事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重视,很快进行了国家湿地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开展泥炭藓沼泽湿地的保护工作。
2013年12月31日,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的试点申报得到国家林草局批复,随即开启了为期5年的试点建设。2017年,六盘水成立了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郭应和5位同事成为管理处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2018年1月1日,《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暂行)》施行,明令禁止采集泥炭和泥炭藓及其他破坏行为。同年11月,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泥炭藓的生态价值
最初,郭应对泥炭藓也不是很了解。2012年听专家详细介绍后,他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学习研究,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迷恋上这种神奇的植物并矢志去保护它。
郭应说,泥炭藓是一种藓类植物,是几亿年前的一种植物活化石。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植物,以顶部尚在生长、而底部却已经死亡并转化为泥炭土而得名。
泥炭藓吸水,是毛细作用的结果,这种持水能力即便泥炭藓死亡后也照样起作用。由于活的和死的泥炭藓都能在细胞内储存大量的水,最大可以储存超过自身干重25倍之多的水,因此被认为是吸水性最强的植物。
如今,泥炭藓最重要的是生态价值。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师,可以创造并保持沼泽湿地。因为沼泽和泥炭藓有共生关系,随着藓的生长,它可以慢慢地蔓延到更干燥的环境中,形成更大的沼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周边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存必备的水源。娘娘山的泥炭藓湿地,更是湿地中比较少见的高山湿地,被来此考察的专家誉为“华南最大的高原湿地”和“珠江沿岸不可多得的水塔”。
而泥炭藓沼泽湿地的植物,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普及,人类已认识到尊重和保护它所创造的稀有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2021年,郭应调离了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但是他依然一直心系湿地公园以及这里的泥炭藓沼泽湿地。
“作为六盘水市林业行业的一员,很自豪曾为保护泥炭藓努力过,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郭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