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赫章河泉村党建引领盘活“跑路”项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冯相清 肖大熙

2月14日,连日阴冷的乌蒙山区突然放晴,气温回升,赫章县双坪乡河泉村党支部书记费锡海来到香菇种植大棚查看温度。他说:“18℃,正常。气温15至25摄氏度最适合香菇生长。它们已经是尾菇了。”

费锡海算了一下,2022年,河泉村香菇种植基地产值超过150万元,常年解决50余人务工就业。

2020年,因疫情来袭,农产品运输和销售大受影响,原来在河泉村种植香菇的企业熬不住,走了。

该村去年香菇产业为何能够经受疫情冲击并发展得风生水起?费锡海介绍:“得益于该村探索出的‘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四员一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它盘活了资源,做活了产业。”

投资人“跑路”了,100多个大棚闲置下来,周围的群众没有了务工收入,关键是群众的土地租金谁来付?

引不进经营主体,自家一起干!河泉村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盘活经营大棚。但如何才能把村“两委”成员积极性发动起来?村干部全部拿出真金白银入股,共入股11万余元,大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入股后,村“两委”成员还成了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合作社入股成员、合作社技术员,大家除了干好村里的工作外,还一心扑在香菇发展上。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合作社成员拧成一股绳,决心发展好香菇产业。

最大的难题是技术,它从哪里来?原来在河泉村种植香菇的那家公司的技术人员陶林贵是浙江人,公司撤走后,村里多次和他谈心,打感情牌,以低于其他公司开出的工资待遇把他留了下来。

2021年,在陶林贵的指导下大棚里的香菇出菇了,品质很不错。可是销往哪里?费锡海有点着急,他之前搞房屋装修,对农产品销售一窍不通。他和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商量,决定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一边宣传一边销售。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直播知道河泉村产好香菇。如今,河泉村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通了广西、山西、重庆、四川等地的销售渠道。

在探索销路的同时,合作社在品牌创建上狠下功夫,注册了“泉边菇”商标。2022年,还进行了有机产品认证和治理管理体系认证。

通过两年的发展,河泉村香菇种植形成了技术、标准、质量、包装、销售“五统一”自主经营模式,建起了菌棒生产车间、高温灭菌车间、产品烘干车间、冷库,形成了集育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

河泉村香菇产业鼓了腰包,惹得周围村寨“眼红”。2022年,周边的新田、红卫、兴发3个村跟着种。“我们低价提供菌棒,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销售。”费锡海说。

看到群众种植香菇的积极性高涨,合作社探索提出“反包倒租”的经营模式,把大棚租给群众种,合作社提供菌棒,菌菇销售后再付钱,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回收。目前,14个村民承包了14个大棚,从务工群众变成了种植户。

2022年,村民李合军承包了一个大棚,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种植9000多棒菌棒,一个菌棒最低收1斤半香菇,价值6元左右,一个大棚产值超过了5万元,除去1000元的大棚租金和2.6万多元的菌棒成本,一个大棚纯收入超过了2万元。

大棚外,一辆小货车正在冷库前装载香菇。“今天出货的香菇200余筐、5000多斤,发往贵阳扎佐。”费锡海说,今天有三帮客商联系,但是只敢接一个订单,产量供不上。

“下一步,我们将在稳步扩大规模、做好管理、勇闯市场的同时,做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带领更多群众通过种植香菇增收致富。”费锡海信心满满地说。

--> 2023-02-1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6389.html 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赫章河泉村党建引领盘活“跑路”项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