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在西秀区,非遗传承人杨婷婷带着一群绣娘,用蜡刀和绣线“游走”在山水花鸟间,只为——

把非遗搬进你的心里

西秀区融媒体中心 叶竹馨 张迪 伍巧玲 陈黔

2月14日,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春晖小区的“绣娘坊”里,贵州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婷婷正在耐心地教当地的妇女制作蜡染苗绣手工艺产品。

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依托蜡染、木雕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建设发展非遗工坊,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让非遗“老手艺”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杨婷婷的“绣娘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将传统的蜡染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蜡染装饰、摆件、服饰,把非遗技艺学到自己手里,把非遗产品‘搬进’游客心里。”杨婷婷一边生动地给绣娘们讲解,一边手把手教学。

只见蜡刀、绣线不停地在山水花鸟之间游走,不一会儿,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跃然画布之上。

“80后”苗族姑娘杨婷婷是土生土长的西秀人。出生在蜡染世家的她,从小耳闻目染,加上自己好学,很早就练就了一身蜡染好手艺。

为了将蜡染非遗手工技艺向大众推广,让蜡染手工艺品走进千家万户,2016年,杨婷婷成立以手工蜡染、蜡画、苗绣等手工艺品为主的非遗传习馆——绣娘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来运营。

“绣娘坊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为发展理念,并以坊为基地,对喜爱这项手工艺的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妇女一起学习并传承蜡染技艺。”

杨婷婷介绍,截至目前,绣娘坊已累计带动留守妇女居家就业100余人次,每人年均增收2万余元。

莫宗艳就是绣娘坊的受益者。

“以前在外务工。因为离家远无法照顾老人和小孩,2022年就回村了。正愁找不到事干,听人提到了绣娘坊的事。”

莫宗艳务工期间,曾长期从事针线、印染等相关工作,有一定技术功底。听说绣娘坊有培训课,她马上报了名。

“课堂上,我很快学会了蜡染的基本技艺。又在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图纹组合、色调层次、蜡绘技巧、浸染方式、针绣手法等传统工艺。学会了,也留在了绣娘坊。”

如今,在绣娘坊上班的莫宗艳每月能挣三四千元,是这里的骨干。

在西秀区,像绣娘坊这样的非遗工坊并非个例。

据了解,2022年10月,西秀区开展首批非遗工坊认定工作。经过推荐、审核、调查、公示,共认定包含蜡染、木雕、屯堡银饰等12家比较优势明显、从业人员较多、带动能力强的工坊。绣娘坊位列其中。

“一直以来,西秀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项,各级非遗传承人82名。”西秀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李俊说。

他表示,接下来西秀区将充分利用非遗工坊在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

这段时间,随着气温转暖,各风景区文旅产品的订单逐渐向绣娘坊“投”来。

“近期又有一期培训班结束,正好赶上订单。目前,绣娘们制作的富含本地文化元素的非遗手工品在周边景区很‘吃香’,既提升了景区的内涵,也提高了大家的收入。”杨婷婷说,将持续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把更多非遗产品“搬进”千家万户。

--> 2023-02-16 在西秀区,非遗传承人杨婷婷带着一群绣娘,用蜡刀和绣线“游走”在山水花鸟间,只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6211.html 1 把非遗搬进你的心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