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荣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高质量构建“一群三带”城镇格局为城市管理拓展了发展空间,为丰富和完善城镇管理方式和途径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在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上实现经济较快增长,让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资源投入上更集约、内部空间更合理、城市管理更善治、城市品质更提升、经济增长更持续、生态环境更绿色、城市体系更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更统一。
近年来,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结构,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特别是为满足城乡居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空间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创造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促进空间生产的资本增值和价值创造、持续拓宽创造社会财富通道、夯实促进资本循环的重要支撑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更好地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提供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空间保障。
丰富城镇空间格局的开发维度。城镇空间格局是决定城镇土地开发和空间生产的关键环节,需要落实到城镇建设的多个维度。一是提高城镇发展的密度,加快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人口、经济等综合承载力,全力实施“3个100万”市民化工程,强力推进“强省会”行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升园区规划质量、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城镇空间的环境人口容量。二是提高城镇发展的温度,强化以人为本的导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全面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借助对口支援、区域合作等加快补齐城乡发展短板,更高水平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弱有众扶,推动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提高城镇发展的精度,强化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构建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监督、人人有责的城镇空间治理生态,加强城镇空间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城镇治理模式、治理体系、治理理念,提高城镇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四是提高城镇发展的宽度,强化空间生产和空间营造,赋予城镇空间在生产和经济建设上的职能主动权,推动空间节点与其他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加强口袋公园、城市广场等开放空间建造,推动博物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室内公益场馆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发展的包容度,营造更加公平高效且富有活力的城镇社会发展环境,增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载体的吸纳就业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五是提高城镇发展的绿度,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恪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资源底线,合理布局生态缓冲区、城镇开发缓冲带,因地制宜打造街心绿地、湿地和城市公园,推进城市健康绿廊规划布局与建设,持续提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综合利用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城镇开发建设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均衡、集聚、协调的城镇生态空间格局。
健全新型城镇化的分区政策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迫切需要新型的空间管理和协调机制。一是统筹好“产与城”的关系,有效保障人口在城镇集聚的空间需求,着力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空间支撑,优化调整空间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推动产城深入融合。二是统筹好“人与地”的关系,着力提高“3个100万”人口与用地的匹配效度,推动形成农业转移人口转移方向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相一致,提升人口集聚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构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空间。三是统筹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快推进以黔中城市群为引擎、国家交通主通道为骨架、省域副中心为支撑的城镇发展带建设,积极引导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人口集聚等向“一群三带”空间集聚,不断提升城市更新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和优先度,统筹推进老城区和新片区高质量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空间的税收调节机制。健全城乡空间的税收调节机制,促进利益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以适应空间市场化的现实环境。探索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开发、农村商业性房屋买卖等纳入税收管理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财产税制度,规范引导城乡空间政策和土地开发模式,有效约束城乡空间发展、调节社会利益和关系,推进交易创造的财富转化为城镇化的资本保障,有利于地方财政逐步与土地财政脱钩,加快城市发展从规划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促进城乡资源有效配置,推动新型城镇建设在资源投入上更集约,拓宽新型城镇化空间生产的资本增值和价值创造空间。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征收安置房等“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多渠道、市场化、社会化形式实现城镇保障性住房的空间供给,全力缓解城镇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困难,化解城乡居住空间矛盾,提高和改善城镇居民居住质量和能力。同时,稳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着力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建设实现“自上而下”的供给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相结合,实现公共投资的“效率”与空间需求的“公平”相统一,实现城镇新经济、新社会和新文明在空间结构上的价值叠加,激发城乡空间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城乡共荣、社会公平和空间共享的可持续城镇化。
(作者单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