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今年1月,黄平县禾牧农业专业合作社获得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示范社”称号,这让合作社负责人杨秀成感到无比自豪。
2014年,杨秀成从部队退伍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发现种草养牛项目不仅适合家乡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这一产业发展前景同中央、省、州、县产业发展政策相适应。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10月,杨秀成利用复员退役军人转业安置费,组织了几名志同道合的退伍军人,成立了黄平县禾牧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是以种草养牛为主,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目前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已扩大到肉牛养殖、青贮玉米种植加工、机耕服务、飞防服务、青贮收割、秸秆回收利用、饲料加工服务等方面,服务范围不仅覆盖了黄平周边的凯里、麻江、雷山、施秉、镇远等市县,同时还覆盖了石阡、余庆、瓮安等周边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2017年起,合作社自筹资金300余万元,相继购置农业装备20余台,其中耕地拖拉机7台,玉米大豆高粱播种机2台,青贮饲料收割机6台,联合收割机1台,植保无人机1台,青贮饲料田间转运拖拉机4台。2022年,合作社收割青贮饲料1.2万亩,飞防服务5400亩,机耕机播种服务3200亩,籽粒玉米及水稻收割880亩。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使用机械过程中,杨秀成和同事发现多种原装农机具不适应贵州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以及沙石遍地、水深泥烂的土壤环境,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和不断摸索实践,他和同事对购买的农机具进行了改装和改造,合作社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经过改装和改造后,上山爬坡、入田上坎,机动灵活,操作简单,适用性强,通过性好,极大提高了农机具的山区适应性和生产效率,真正实现了山区牧草种植、播种、收割、病害防治的机械化。
山地农业发展的最大局限,就是难以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打破这一瓶颈制约,在经费十分紧张和困难的情况下,杨秀成和同事们积极筹措资金,自行购入挖掘机1台,专门用于修建机耕道及对荒置的土地进行开荒,自2017年起,合作社流转土地2400亩,其中新挖地占800亩,修建机耕道11公里,使40度以下坡地和小地块均能实现机械化。
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和影响下,当地陆续有4位村民自购农机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5人,长期就业人员共9人,其中有8人是农机手,1人为调度员,带动全村脱贫户24户98人发展产业生产,每年能够解决临时就业1000余人次,创造产值1000万元。
为提高服务效能,合作社开展的技能培训,除正规考证能持证驾驶外,合作社还积极进行内部自训,通过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方法,让机手精益求精。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农机操作零事故,机械故障排出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