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汪瑞梁 通讯员 宋武全)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乌蒙山水开始展露勃勃生机。走进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漫山遍野的古茶树枝繁叶茂,青枝绿叶间时不时露出点点新芽。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我们太极村依托6.9万余株古茶树,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举办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了‘太极古茶’的知名度,扩宽了销路,让群众增收致富。”看着郁郁葱葱的古茶树,太极村党支部书记张磊满脸自豪。
近年来,该村把茶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支部引领,在基地管护、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环节集中发力,把“太极古茶”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名片。
“除了发展茶产业,我们还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培育优质稻米产业。按照‘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实体+家庭农场’的方式,2022年试验种植了30亩优质水稻,品质出众,带来了良好收益,今年村民们更有干劲了。”张磊说,今年太极村将把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在小坝镇刘华社区,一个个大棚整齐排列在坝子里。该社区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实体+家庭农场”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园,种植了300余亩葡萄、猕猴桃等水果,组织群众入股分红,实现了“种植规模化、农民职业化、生产订单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分配合理化”的“六化”管理。
除了结合社区实际谋划产业,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刘华社区以党建引领文明乡村创建,通过外修颜值、内强素质,将环境风貌、人文精神齐抓共治,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使社区“颜值”与“内涵”并进,打造美丽文明社区。
“既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要以村里的发展为己任。”海子街镇龙塘村党支部书记路卫说,他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以“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实体+家庭农场”的方式发展杨梅140亩、折耳根70亩、花椒70亩,并积极探索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让龙塘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推进“固本行动”,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队伍推动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我们举办全区村(社区)‘两委’正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和‘双述双评’,利用市级示范培训带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履职能力。”七星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康圣鸿说。
康圣鸿介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七星关区向重点村(社区)择优选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342名、驻村干部684名,选派347名农技人员和省、市69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特派团,引进农业新品种239个、新技术71个,培养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210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七星关区通过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以“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方式,实现了村与村之间抱团发展,每个乡镇都建立集体经济实体示范点,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实体+家庭农场”等方式,由村集体合作社向龙头企业“跑订单”、向家庭农场“下订单”,引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示范合作社21家,培育家庭农场550个,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