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前景可期

黄丽媛

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凭借资本、技术、经验等多方面优势,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日前,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出台21条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向全社会传达了贵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共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支撑。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及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贵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引导行业、项目布局,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全省生态建设,是进一步筑牢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四梁八柱”的有力举措。

生态保护修复,不是一个单位、一群人的事,而是全社会、所有人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先试先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涌现了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但是,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量大面广,单靠政府力量不可持续。立足于贵州实际,生态修复历史欠账较多、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等不利因素明显,更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是有可借鉴经验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从2019年开始,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各地积极摸索出了一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做法。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凭借资本、技术、经验等多方面优势,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生态保护修复本身存在广阔的产业化空间,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此次贵州出台的实施意见,从规划管控政策、产权激励政策、土地指标流转使用政策、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政策、资源利用政策、财税支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7个方面,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周密的政策规范。相关社会力量可以在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方面大展拳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对于政府而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也绝不意味着可以松松弦。实施意见中,“实施程序”和“支持政策”两个部分的内容都明确划定了主要责任单位,包括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局等,这充分说明: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部门肩上的担子并未变轻,要不断健全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努力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同时,还要规范生态保护修复市场秩序,依法依规加强监管,确保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一切行为都在保护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细化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充分激活释放政策红利,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我们定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 2023-02-1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6020.html 1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前景可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