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贵州,绿色发展意正浓。
如何精准搭上贵州绿色发展脉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的当务之急。绿色贷款、绿色碳汇、绿色保险、绿色债券……近年来,贵州推出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绿色发展空间巨大。
眼下,贵安新区绿色金融国家级改革试点如火如荼,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保险实验室创新紧锣密鼓。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绿色贷款同比增长31.6%,增速高出同期19.8个百分点。
“碳”寻贵州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足迹,正是贵州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实践智慧”。
“不砍树也能赚钱”的骨气
“森林碳汇”,这个新名词一度让大方县穿岩村70多岁的陈玉发感到陌生。直到亲眼看见种树不用砍,也能换成钞票,他才逐步理解碳汇的“含金量”。
“没想到空气都能换成钱。”陈玉发说。2022年,自己有450株树参加了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碳汇收入1350元,用这笔钱给孙子买了一部手机,“上网课、学知识”。
截至去年8月底,单株碳汇项目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33个县724个村的11793户,累计开发465万余株,年可售碳汇量4658万千克,购碳资金总额达1318万余元,户均增收1100余元,让老百姓通过绿色金融收获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去年,国开行贵州省分行还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授信承诺283.3亿元,支持国储林482.6亩。
绿色是贵州最亮的发展底色,绿色金融就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根据预测,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的投资将达到百万亿元级规模,资金需求大,绿色金融空间也很大。
近年来,我省着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将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助推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随着一项项创新改革举措实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渐凸显。
点“绿”成“金”的志气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首先要精准识“绿”。
“难以想象,去年我们正在为项目建设资金发愁时,农信社就主动上门为我们送来‘及时雨’。”
站在江口县云白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生态茶园里,茶园主人刘华感慨万千。2017年,该茶园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前期投入较大,“差钱”成了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就在一筹莫展时,农信社通过“梵净生态账户”,发现了他们的需求,主动找上了门,提供了信贷支持。
“识别绿色项目不是个容易活。过去,诸多指标需要大量专业人士来识别,效率低下。”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吴猛向记者介绍,“现在有了‘梵净生态账户’系统,能够对项目进行环境效益测算,效益大大提升。生态茶园的项目便是系统推送给我们的。”
江口县梵净天联合交运有限公司凭借每年节约650余吨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0吨的“生态贡献”获江口县农信300万元贷款,购置了106台纯电公交车。
无独有偶,就在去年下半年,江口县的两家公交公司同样通过“梵净生态账户”系统从县农信社获得600万元贷款,利率从8.2%下降到5.5%,每年可降低融资成本16.2万元。吴猛说:“根据测算,这两家公交公司投运的新能源车辆,每年可节约燃油65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0吨,凭借这样的生态贡献,他们拿到了优惠贷款。”
截至去年年底,江口县已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212个,授信金额达2.13亿元,发放“梵净生态贷”837笔、1.45亿元。
搬迁斩断“穷根”的底气
“山上光秃秃,庄稼长不出,乡亲们靠山吃山,盯上了山头的树。”回忆起前几年的经历,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大坪村村民王光会直摇头。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的生存环境,斩断“穷根”,当地政府决定实施生态搬迁。
“手里没钱,搬得出如何稳得住?”王光会顾虑重重。
为此,农行晴隆支行专门开发出一款“易扶资产贷”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新产品。王光会迅速提交了申请表,三天后,王光会顺利领到7.3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
有了钱后,他积极改造、装修房屋,还开起了牛肉餐馆农家乐吸引周边避暑游客,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绿色金融释放生态红利。去年,跟王光会一样通过绿色金融提高生活质量的贵州人不胜枚举。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绿色贷款余额5506.9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速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9.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