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贡献持续提高、动能后劲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指标看态势,贵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的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全年365天都不停产。企业依托“原矿冶炼-原料精炼-新能源材料制造-终端循环回收”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塑造了行业竞争新优势。
同在园区的贵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项目建设周期比计划提前近一半时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春节没停工。连日来,我们围绕项目一期抢生产、广招工,项目二期也正在推进能源评估办理等工作。”展望未来,贵州凯金项目负责人邓学兵铆足了劲。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围绕工业倍增目标,全省工业企业各出新招,赢取产业晋级的“入场券”,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蓄力创新解难题开新局
2月6日,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贵钢)节能低碳生产车间,正在下线新型环保复合型易切削钢产品。
“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就是‘本钱’!目前,我们的易切削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首钢贵钢总经理汪凌松介绍,企业去年营收25.73亿元、利润3600万元,“绿色增长线”昂扬向上。这家获工信部绿色工厂认证的钢铁企业,名副其实。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因”,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
坚持以创新思维求突破开新局,全省上下求真务实,群策群力。
将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转化。全省432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有200余项技术及产品实现产业链“填空白”“补短板”。去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和市场化运作原则,创新设立70亿元新型工业化基金、17亿元“中小企业信贷通”,新增设立100亿元新动能产业基金等“组合套餐”,贵州大胆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统筹各类投融资手段,着力缓解全省工业企业融资难压力。
贵州誉福隆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型工业化基金支持下,实施重晶石精深加工新品开发及生产项目,其中硫化钠等产品可供贵州磷化集团通过无害化处理生产六氟磷酸锂等,实现生态循环,产业提质。
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竞争实力。不久前,经过全球权威认证机构NQA审核认证,贵州新曙光电缆因符合“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2016质量管理体系”全部要求,获得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际通行证。
“坚持与创新同行,我们拓展新能源赛道,重点深耕储能、新能源汽车线缆领域。”公司总经理助理申进介绍,公司目前已与比亚迪、上海玖行能源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了部分主机厂新车型的项目研发工作。
紧盯前沿,推动平台创新获取更大乘数效应。贵州推动磷化集团等企业与厦门大学等高校组建创新联盟,建成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创新组建“乌江实验室”,培育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
春回大地,向新而生,向实而行,向上跃升,全省上下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