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上接第四版)注重财政政策与金融、就业、招商、外贸、科技、人才等政策协调配合,切实打好政策组合拳。做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有序衔接,努力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保障。继续安排200亿元注入“四化”及生态环保基金、新动能基金,吸引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等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持续做大基金规模,支持支柱产业、风口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统筹安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持续为发展基础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提供资金保障。统筹专项债券资金、预算内投资资金、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六大基地”等重大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引导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严格专项债券使用管理,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努力实现融资和收益平衡。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奖补、贴息、担保、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募、投、管、退”体制机制,重点加强投后管理和监督,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更加聚焦中心大局,推动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聚焦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物流、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设,持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树牢“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提升项目质量和成熟度,前移政府投资评审关口,杜绝低效无效投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保持衔接资金投入力度不减,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及乡村建设行动。全面落实各项财政惠民惠农补贴政策,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支持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用,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完善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全省八大流域各市县签订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苗岭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强省会”行动,支持贵阳—贵安—安顺为引擎的黔中城市群加快发展,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支持毕节示范区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深入推进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支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与职业技能双提升,继续推动高校布局调整,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投向,健全研发经费投入机制,积极推动“六大科技战略行动”,为实施科技强省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支持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落实重点人才“蓄水池”政策,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工程”,保障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实施。

(四)更加用心为民服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民生优先作为最鲜明的导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落细落实稳岗拓岗促就业各项政策措施,统筹运用税费减免、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大力度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开展根治欠薪。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继续推动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落实村医财政定额补助,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重大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定点救治医院建设。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做好保障药品供应,提升救治能力,支持开展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适度上调政策,继续提高重度残疾人补贴、老年福利补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低保等基本民生保障标准。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聚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增加普惠性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统筹各级各类资金,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优秀文艺作品生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省属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强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业全面复苏,推动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支持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统筹财力继续办好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等“十件民生实事”。

(五)更加强化财政统筹,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用好用足政策红利。紧紧抓住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窗口期”,最大限度挖掘政策空间、放大政策效应,持续加大向上对接力度,把各项支持政策进一步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省级继续按6%压减党政机关行政经费,按15%压减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结合预算执行进度,按比例分档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为保障重大政策落地和民生事业发展腾出更多财力空间。持续推动财力下沉。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持续增强市县“三保”等重点支出保障能力。促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公共服务成本相衔接,增强资金分配科学性合理性。督促市县将“三保”支出足额纳入预算安排,严防基层“三保”风险,兜牢市县“三保”底线。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力度实施预算评审,确保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关键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快支出进度,优化完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完善常态化直达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六)更加稳妥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系统谋划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通过争取中央支持、金融机构展期降息、盘活资源资产等方式,推动各地将政府债务足额纳入预算,为基层财政秩序回归正常、提高在资本市场信用奠定基础,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健全系统解决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体制机制,逐步推动地方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分类防范化解风险。强化法定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落实政府债券本息偿付约束机制。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债务重组、展期降息,积极有序缓释债务风险。压实压紧责任,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推进化债。坚决遏制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严格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禁国有企事业单位变相举债,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加强融资平台公司治理,分类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发展。强化制度约束。加强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监督,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专项监督协作机制,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不实化债、套取挪用专项债券资金等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协同做好粮食、能源、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七)更加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立足于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为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着力构建“1+N”政策体系,健全与发展产业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激发市县发展产业、涵养税源内生动力,形成省市县共抓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质量,抓实抓细重点绩效评价,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将政府债务、资产、绩效等业务逐步纳入一体化系统。统筹协调财政库款管理、政府债券发行与国库现金运作,进一步盘活财政间歇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效益、控制财政筹资成本。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下大力气推进资产盘活。持续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硬化预算约束,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巩固拓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成果,持续推动专项整治发现问题和审计指出问题整改,坚决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制定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财会监督,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各位代表!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扎实进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 2023-01-3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5326.html 1 贵州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