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用心用情送岗稳岗保就业

—普安创新机制稳就业促就业大提升

普安县易地搬迁新市民接受“粤菜师傅”实操培训。

务工人员在帮扶车间加工服饰。

惠州安排专车接送普安务工人员。

多部门慰问普安在惠务工人员。

通讯员 谢红梅

“感动天来感动地,感谢政府的好意,帮助我们找好厂,还问我们合意不合意。”郑登美是普安县兴中镇红岩村人,曾在外务工多年,近两年因多种因素未外出。

去年,红岩村组织劳动力参加定点帮扶·东西协作暨厦门市公安局助力普安县劳务输出厦门企业专场招聘会,30多家企业现场提供千余个岗位供群众选择。

郑登美在招聘会上“相中”了厦门百路达工业有限公司,顺利通过现场面试后,郑登美就登上了前往厦门的大巴,车上,她不时哼唱山歌,一路心情舒畅。普安县420名返乡再就业务工人员乘坐劳务输转“点对点”返岗直通车,在普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的护送下,顺利抵达福建厦门的路达、百路达等企业,通过岗位选择、岗前培训,有序办理入职。

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近年来,普安县以“三落实一巩固”“九个聚焦”工作措施为导向,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狠抓落实,在组织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业优先政策加快落地,就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市场暖意融融。2022年,普安全县共推动14.98万人就业,就业率为96.2%。

三级劳务体系

外输内拓多元输出

普安县聚焦劳务资源整合工作,统一建立劳务资源统筹管理组织,通过三级劳务体系,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

县级设总公司。为了强化对全县劳务资源的统筹管理、科学分配高效利用,推动充分就业、合理就业,2019年8月,经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出资200万元成立普安县国有速成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在普安县人社局的指导下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展全县劳务资源统筹、就业信息收集、就业岗位分配、劳务输出等工作。公司的成立,使全县的劳务资源得到全面有效统筹,实现由散到聚、组团发展的变化,为推动全县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乡镇设分公司。在县总公司的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劳务分公司,设公司经理1名,人员由乡镇政府选派,由县总公司决定聘用、进行考核管理,实行3年一聘。乡镇分公司主要负责做好本乡镇就业人员信息统计上报、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援助及根据县总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有序组织本乡镇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使本乡镇的劳动力资源统计准确、就业信息精准和有序输出。

目前,全县14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分公司,明确了14名分公司经理,每个分公司配备了2名以上工作人员。乡镇分公司与本地企业产业基地、项目指挥部等用工单位建立劳务信息实时共享机制,第一时间掌握岗位需求信息,第一时间促成劳动力就业,最大限度确保生产单位无空岗、从业人员无空闲、就业收入不断档。

村级设劳务队。各行政村在县、乡劳务公司指导下,成立劳务队,选聘劳务队长,负责组织本村劳务资源,做到跟踪管理、精准输出。目前,全县96个村共组建439支行业小分队。如茶源街道细寨村根据本村劳务人员技能特点,分别组建了农事劳务队、基建施工队、传统工匠工艺队、交通运输队等8支行业小分队,每支队伍人数均在50人以上。其中,农事劳务队的200余名队员,与村内外茶业产业园的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承接了周边5个茶园80%的劳务,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

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契机,不断提高就业供需对接效率。与广东省龙门县两地人社局网上续签了《广东龙门·贵州普安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与劳务协作地区福建厦门、浙江也分别签订了《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在广东省惠州市成立劳务协作工作站,邀请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6万余个,举办线下专场招聘会3场,精准收集惠州、厦门、宁波、东阳、泉州、太仓等14个城市217家用工企业的岗位数量及信息,按照县级总公司的统筹安排和一地一输出的原则,以村劳务队为单位,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做到点对点输出,采取签订稳岗就业协议、落实稳岗补贴政策等措施,实现对务工人员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保障和统一就业,为企业搭建供需平台,推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2年,在外输方面,通过开通免费高铁“返岗专列”、返岗直通车、返乡再就业直通车等方式,为普安劳动力提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服务,通过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2503人;通过“八个渠道”组织化输出农村劳动力6.157万人,组织化输出率达74%。

内拓方面,引导县内在建大型工程和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普安籍劳动力就近务工1278人,并储备一批岗位用于吸纳返乡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与县内各项目业主单位和项目承建单位对接协调,共收集到1127个就业岗位用于吸纳返乡劳动力就业。

培育劳务品牌

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普安县重点打造“普安红”茶产业、“龙吟架子工”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发挥劳务品牌的带动示范,全县共建立了99个劳务大队,搭建起稳定有效的劳务输出渠道。

2022年,普安县通过劳务品牌实现从业人员22650人,劳务输出2835人,年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以龙吟镇为例,该镇共有劳动力9515人,其中省外务工4861人,省外务工人员主要以架子工为主,这些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区,2021年,架子工为全镇务工收入创下3.4亿元的收入,普安县人社部门积极将架子工等工种技能化打造、品牌化输出。

同时,结合外出务工企业用工量大、技能要求高的特点,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精心遴选5家资质较深的培训机构在县内开展项目培训,通过摸排学员的培训意愿及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采茶制茶、养老护理员、保育员、中式烹调师等中长期项目制取证培训。

2022年,累计开展培训3139人次,培训后就业率80%,其中,项目制取证培训762人次,短平快培训2377人次,充分实现培训与岗位相适、培训与实用结合。

劳务协作站

务工人员之家

“我刚过来这边上班的时候感觉不太适应,中秋节时,劳务协作站的工作人员给我们送来礼品,又组织普安籍的老乡一起聊天交流,还组织我们参加技能培训,让我找到一种家的感觉,现在就安心在惠州仲恺区这边上班挣点钱,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在外工作的人这么关心,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工作。”在惠务工人员孙宝高兴地说道。

2022年6月,黔西南州普安县驻惠州劳务协作工作站挂牌成立,稳岗留岗、节日慰问、帮助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岗位调剂、技能培训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切实将劳务协作站打造成为在惠务工人员之家,持续为普安籍在粤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积极携手粤黔探索就业帮扶路子,加大县域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建立“普安县务工人员之家”、惠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举措,为在惠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派驻工作站人员化身“宣传员”“服务员”,为老乡们安心上岗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惠州、龙门、普安三地人社部门以劳务协作站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协作站联络站、劳务信息桥梁作用,强化务工人员与工作岗位精准对接匹配,积极收集当地企业用工岗位,实现招聘、培训、上岗就业全链条服务,为粤黔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以双向奔赴、协作共赢的紧密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出实效。

落实扶持政策

稳就业关键在稳企业

2022年以来,普安县扎实开展“人社政策找企业”“一进两送、助企纾困”行动;持续开展为产业送政策、为企业送人才、为人才送岗位、为乡村送技术、为群众送技能,为灵活人就业人员送保障活动,线上线下为各类企业和各类就业群体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展特困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奖励、帮扶车间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宣传,充分运用大数据、线上办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各类惠企政策与企业精准对接。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一天做三份工作,后来做过微商、卖过水果、搞过养殖,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回老家过节时看到家乡的茶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政策大力扶持的时候,我便萌生了种茶、制茶和卖茶的想法,‘普安红’茶产业的发展证明,我是对的。”普安县红福姐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冉应欢说道。

2018年,外出务工返乡的冉应欢带领家中三个妹妹自主创业,在各级部门的帮扶下成立红福姐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短短几年时间,冉家四姐妹承包的茶园已发展到1300多亩,覆盖500多名群众,帮助每户每年稳定增收在1万元以上,也创建了“东方冉”茶叶品牌。她们的合作社也被认定为普安县就业帮扶车间,获得人社部门2万元的补贴。冉家四姐妹用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的意志,演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致富传奇。

普安县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多举措,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帮扶措施,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把稳市场主体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强化培育提升,突出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好起来、多起来、强起来、活起来。

据统计,普安县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3人,发放资金1.5万元;落实一次性交通补助20.2万元;兑现劳务公司113人跟踪服务补贴5.65万元;按规定实施乡村公益性岗位托底保障,普安县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4327人,开发防返贫监测专员暨就业信息数据收集专员284人;创业担保贷款共计发放92笔1801万元;发放各类援企稳岗返还资金163.72万元,惠及企业128家2782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金额8.4万元,10家企业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预计缓缴金额29.54万元。

零工“小市场”

服务就业“大民生”

为切实破解普安县零工市场散、乱、服务能力低等问题,普安县在县内最大的移民安置点茶源街道建成黔西南州首个零工市场并投入运行,通过做好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就业政策等“四项”服务,实现由过去马路边“人找活”求职方式向市场内“活找人”的就业模式转变。

该市场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体系,对零工人员的就业意愿、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进行摸底调查,由人社部门将调查信息推送至零工市场,建立零工求职数据库。通过办理招聘登记、走访调研企业、对接劳务中介、客运车辆等方式,组织专人收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岗位信息,建立用工需求数据库,由零工市场通过政务大厅、手机短信、招聘网站等渠道免费发布,实现信息精准推送。

目前,零工市场能够提供家政、采茶工、护理、水电工、建筑工、搬运工等10余种类别的岗位信息。建立共享用工余缺调剂机制,市场积极借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摸清企业生产存在淡旺季、用工存在阶段性特征的企业用工情况,建立企业用工余、缺清单,促进人力资源合理调配,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帮助零工人员持续就业。

同时,积极落实相关补贴政策,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一次性创业、职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补贴范围,增强灵活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进驻零工市场招工企业15家,登记零工信息968人,开展培训10次,带动就业305人。

村居标准化服务站

选岗就业零距离

近段时间,普安县春风行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普安县人社部门正在紧锣密鼓调度摸排返乡人员登记、谋划举办“新春送岗”招聘会、就业援助月、春节后有组织返岗复工系列工作,线上线下发布2023年春节后免费乘高铁、飞机、大巴“点对点”返岗宣传资料,按照“返乡一人、登记一人、上报一人”进行日调度,集中为就业群体等重点帮扶对象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努力就业有帮扶、用工有支持,助力求职就业和招工用工“开门稳”。

2022年12月以来,普安县20个村(社区)“人社+”村居标准化服务站第一批建设示范点陆续投入使用,村、社区充分利用服务站,抢抓务工人员返乡过节契机,抓好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归集群众培训意愿,及时推介岗位信息,为企业招聘、群众求职提供全过程服务,同步开展就业技能提升培训,让广大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得帮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同步把服务站作为本土人才的“实践站”,通过服务站全面摸清乡村人才底数、返乡人员底数,汇集起本地优秀务工人员、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生等人才力量,通过服务站为他们提供交流平台、实践平台、能力提升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岁岁春风,今又春风。春节前后既是返乡返岗的高峰期,也是招工求职的关键期,作为“老字号”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活动,“新春送岗”如约而至。

(本版图片由普安县人社局提供)

--> 2023-01-31 —普安创新机制稳就业促就业大提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5325.html 1 用心用情送岗稳岗保就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