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49.9亿元、同比增长4.8%;工业投资预计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79.5%;
2022年8月,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交易,成为贵州省第一家芯片上市公司……
过去一年,乌当区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引擎”,推动“一主一特”产业和食品加工优势产业量质齐升,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双提升”。
健康医药主导产业持续做强,抓住“两药一械”发展窗口期,实施医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健兴药业、新天药业等龙头企业实现“逆势上扬”。依托国药西部医疗产业园,加快打造中国医疗器械贵州总部基地和医疗器械与医药生产基地,集研发、制造、包装、物流为一体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电子信息制造特色产业持续做优,按照“军工龙头+民营推进器”方式,推动中高端制造业系统集成发展,以电子元器件制造为核心的新天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加快建设,招引项目入驻20余个,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机电组件、终端整机制造全产业链逐步打通。
食品加工产业持续做大,高新惠诚、五福坊等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药食同源类中高端保健品,休闲食品、烘焙食品、调味品等多业态并进的食品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天光电、贵州捷盛等6家企业获国家级“小巨人”装备制造类认定,宇光电工、千叶药包获省级“小巨人”认定,11家企业获省级“专精特新”认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创业创新的沃土,扎实推动新型工业化,优化营商环境是重要的一环。
乌当区始终把“抓企业服务、抓项目服务、抓环境改善”作为抓全区经济工作主要抓手,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持续强化工作措施,切实从安排部署、统筹协调、整改落实、贵人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细化工作任务,以重点任务清单、营商环境评价整改为抓手,强力协调推进、重点督办提升,全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贵人服务”品牌不断优化,惠企政策更实,投资环境更优、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
投资环境“更优”,招商引资有质。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全区服务企业能力水平,“贵人服务”品牌不断擦亮,新的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数据显示,2022年,乌当区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82.6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103.3%;工业到位资金完成54.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23.4%;优强企业26家,完成全年目标的113.0%;东西部协作驻粤招商到位资金占比30.7%;招商项目形成“固投”占比66.9%;党政主要领导引进产业到位资金10.43亿元。
办理手续“更快”,市场主体培育有量。通过不断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办理时限、简化办事流程,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市场主体不断新增。2022年全区市场主体累计29561户(包含好活平台个体户,全区共有市场主体244480户)。新增市场主体6985户,注销市场主体1951户,净增长市场主体5034户,其中净增长企业435户,占市场主体比例为8.7%;其他净增长6550户,占市场主体比例为91.3%。
惠企政策“更实”,纾困解难有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配套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培育目标责任的通知》《乌当区2022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经济增长攻坚方案》等区级配套文件,全力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及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2.48亿元,资金兑现共计23.88亿元;市场主体新增4597户,其中净增2670户;新增“四上”企业14户。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乌当区坚持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完成研发投入4.6亿元、同比增长68%,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7家。推进科技成果技术交易,2022年完成科技成果技术合同认定7.3亿元,获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项目4个。强化科创平台搭建,依托“一主一特”等重点产业发展,累计建设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余个,38家科技型企业入驻智汇云锦孵化基地,科技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