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融媒体中心 杨德志
“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好,要得要得……”
1月2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天柱县渡马镇梨山村,村医杨彰发一大早就背上医疗箱入户随访。
每当遇到一位村民,他就会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给大家打“招呼”。
杨彰发今年52岁,自担任梨山村村医以来,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春节前后,梨山村比往常热闹,杨彰发也随之忙碌起来。
早上8点,走进村卫生室,打开电脑,了解相关信息后,杨彰发便提着医疗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入户上门为村民们开展服务。
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村医成了最了解村民病情的第一人。监测重点人群的身体健康信息、指导他们居家用药和转诊就诊,便成了村医每天的常规工作。杨彰发告诉记者,目前的重点工作就是筑牢“保健康、防重症”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在家的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儿童、慢性疾病的人服务,“重点人群要两天一次服务,次重点人群要三天一次服务,残疾人和儿童要每星期服务一次。”
不一会,杨彰发来到87岁的村民罗留香家。
罗留香子女都在外务工,平时一个人在家。因年纪大,腿脚不灵,所以杨彰发经常到她家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教她新冠病毒防护知识。
杨彰发熟练地为老人量好血压,询问了对方今天的身体状况,“血压正常。要注意保暖,房间也要时不时通通风。”完成老人身体的检查,杨彰发留下口罩和预防感冒药后,又嘱咐了几句。
“平时都按你教的办法做,我很注意的。有你在,我感觉踏实、安心多了。”老人开心地回应道。
“为重点人群送医送药,同时还要关注村民动态,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向他们宣传新冠病毒防护知识。”杨彰发说,基层的村医要担负起实时监测村民健康状况的重任,也成为“乙类乙管”防控方案“保健康、防重症”的“守门人”。
离开罗留香家,杨彰发又来到另一位重点人群之一的村民杨胜裕家。
杨胜裕几年前患上脑梗,虽然恢复得不错,但行动还是不便。平时有感冒头痛不舒服,都是老伴刘承娇打电话给杨彰发,而杨彰发每次都能及时赶到。
今天杨胜裕的身体状况不错,杨彰发为他补充好药,还给两口子做了抗原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继续做好防护,外出记得戴上口罩。”
出门,杨彰发继续自己的巡诊,除了完成当天的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外,还要处理村民随时打来的电话问诊,有需要的还得马上登门。
上门、询问、检查、处理、开药、嘱咐……不断地重复,一直到下午4点过,杨彰发才拖着疲倦的双腿回到村卫生室。他还要把当天的巡诊情况整理成报告,把每位村民的身体状况录入电脑。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下来。
目前,在天柱县,像杨彰发一样每天走在山间小道上,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共有314人。
“乡村医生是农村地区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最贴近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杨彰发说,只要群众都健健康康,他也才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