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返乡种天麻 带富众乡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通讯员 李安生 赵琦

冬日清晨,寒风刺骨。

镇远县羊场镇羊场村的村民们,一大早就钻进了水口坪组的山林里种天麻,除草、挖坑、摆枝、施肥、下种、盖土,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原本荆棘丛生的树林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光鲜通透。

“荒着也是荒着,还容易助长杂草灌木,影响林木生长,收拾出来种天麻,还能管好林子,增加收入,划算。”羊场村村民钟兴菊高兴地说,每天有六七十人来干活,既热闹又有干劲。

说起这片林下天麻产业,还得从许乃红的创业故事说起。

许乃红是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村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苏州务工,后来自己办起了小型加工厂,生意还不错,短短两年多时间积攒了20余万元。2010年,因受工资上涨、招工难、市场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在镇远县实施的“筑巢引凤”“归雁计划”等政策鼓励下,他决定带着积蓄返乡创业。

许乃红对产业选择非常慎重,一开始并未选择发展天麻产业。经过多方打听和市场调研后,他觉得贵州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好,就决定先从时间短、见效快的食用菌开始做起。

但他的想法却没能实现,种植食用菌失败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连好几天,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资料,深思失败的原因。

“食用菌制种技术不成熟,必须要和当地的气候相适应。”找准症结后,许乃红到信用社贷款10万元,用以研究和发展菌丝、菌种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他成功了,当年收入达30余万元,还清了债务捞回了成本。

“创业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当地气候发展的产业,重点是要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点是要打通市场。”创业成功后,许乃红及时总结了经验,理清了发展思路。

经过一年的摸索思考,许乃红发现,林地是农村最富足但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值得挖掘。于是,他把发展思路定在了林地利用上。

“食用菌制种技术和天麻制种技术有很多相通之处,而天麻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要比食用菌好很多。”2011年,许乃红尝试着把食用菌菌丝、菌种培育技术运用到天麻制种上,在稳步发展食用菌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林下天麻产业。

经过四年的实践摸索,许乃红的林下天麻取得了成功:2014年,天麻种植户增加到20余户,加上周边乡镇共计带动60余户,产值达360万元。

为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镇远县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吸纳培养了40余名天麻种植年轻技术人才,建立了技术研究基地。

2018年,他引进了16台制种设备,开始菌种、菌棒规模化生产工作,为镇远县脱贫攻坚提供了产业帮扶和技术人才支持。

“我在这跟着一起学、一起干、一起研究快10年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对公司下一步发展很有信心。”公司技术部龙政宗说。

2018年,该公司被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扶贫龙头企业。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羊场镇党委政府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方式,把天麻产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之一,逐年稳步扩大天麻种植规模。今年,镇远县羊场片区林下天麻种植2.43万亩,带动362户农户种植天麻,带动群众就业2万余人次,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为使产品及时销售出去,许乃红在淘宝开了“小许农家货”网店,除了销售自己种植的食用菌和中药材,还帮助周边有需要的群众销售农特产品,效果非常好,网店产生一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2022年,“小许农家货”网店销售额超4000万元。

--> 2023-01-3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4958.html 1 返乡种天麻 带富众乡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