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阳明学”一般被称为“王学”或“余姚之学”,“阳明学”这一学名的确定,以及把阳明学定性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东方哲学思想资源之一,并非始于中国,而是始于日本。具体地说,“阳明学”这一名称,是在日本的明治中期开展的“国民国家”道德教育运动中,由井上哲次郎等日本知识精英提出来,之后“反输入”回中国。
为什么阳明学产生于中国,而它的学名却是由日本人来命名,并且成为了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呢?直接的原因是,无论是致力于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的幕末维新志士,还是明治中后期旨在重建因西化风潮而颓废了的国民道德的国家主义知识分子,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崇尚阳明心学,并把阳明学用作了他们行动的思想武器。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可以看出,阳明学对日本实现明治维新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