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什么样的声音才能代表贵州?是情意绵绵的苗岭歌声,旋律古朴流畅的八音坐唱,还是翁脆敦厚的铜鼓之乐。或许并不能用简单的某一个声音,来概括这方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水土。然而有这样一位对贵州民乐痴迷的音乐人,试图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土地,找寻、放大贵州民乐之音——他就是贵州省花灯剧院副院长、贵州省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龙国洪。
源于热爱两次转专业
民族管弦乐《大山节日》演出临近,参加这场演出的文艺工作者抓紧排练,从练功房门缝里溜出来的音符悦耳动听。
作为指挥,龙国洪一有空就溜进乐器房看他的老伙伴——从乡下民间艺人手里收集来的乐器。兴致来了,便摸起一把,撩拨几下。
龙国洪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村村寨寨的乡亲们能歌善舞,耳濡目染中,龙国洪爱上唱歌。少年时代的龙国洪凭借对音乐的热爱独自摸索学习,直到16岁,考进织金县师范学校音乐班,才开始系统学习。
初学音乐,成绩优异的龙国洪被学校保送到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与民乐之间的联系由此生发。
入校2年后,龙国洪将声乐专业转为器乐——竹笛。2000年,贵州省花灯剧院向他抛出橄榄枝,龙国洪发现,剧团有太多优秀的民乐演奏员,他们功力扎实,技艺卓绝,唯独缺少出色的指挥,演奏员的实力和民乐的魅力并不能通过大型演奏释放出来。
一年后,中央音乐学院在贵阳举办作曲和音乐理论培训班,短短一周的课程让龙国洪茅塞顿开,从此对音乐理论和指挥的学习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他再一次有了转专业的想法。2009年,龙国洪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进修,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溜到与民乐有关的课堂蹭课,作曲课、西洋指挥课都学。或许他并未察觉,这种“偷学”带来的广泛涉猎,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毕业后,他成为贵州省花灯剧团、贵州省民族乐团的指挥。
此后,龙国洪先后前往香港中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学习。由他指挥的作品获文华剧目奖、中国戏剧奖等,个人获加拿大国际音乐节一等奖、全国指挥金奖等,并先后担任贵州新年民族音乐会、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22魅力坦桑尼亚·多彩贵州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指挥。
千山万水寻“贵”音
寻找贵州民族音乐,创作属于贵州的民乐作品,这是龙国洪立下的目标。
只有走进崇山峻岭,了解各民族的民乐构成,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贵州的声音。2004年,贞丰举办“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恰巧龙国洪在书上看到名为“勒尤”的乐器,他被勒尤的制作所吸引,便兴奋地来到贞丰,收藏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
龙国洪寻“贵”音之旅就此开始。10多年来,他跑遍贵州的山山水水,收罗了200多件“土乐器”。
“贵州民间乐器形态万千,音色各异,如何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越来越多的乐器堆满房间,龙国洪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良。他认为,原生态乐器一旦脱离本土文化走上舞台,其表现力会大打折扣。只有进行适当改良,让它在保证特色的同时,适合舞台演出和交响表达。
改良乐器难度巨大,稍有不慎就会既丢失特色,又不被认可。龙国洪的想法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同时,反对声音也甚嚣尘上,有学者表示“这是抹杀非遗技艺”“干预非遗传承”。
2013年,龙国洪和乐队带着一批微改良乐器赴意大利演出,连续4天6场演出,场场爆满,意大利观众不仅被侗琵琶等“新奇”的乐器吸引,还能在演奏中感受到贵州乐器表达的情绪。这让龙国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回来以后,他开始从声学性能等角度出发,加大收集和改良力度。他开始邀请同事参与,被改良的乐器也越来越多。经过改良的侗琵琶、瓢琴获得两项发明专利。2016年,龙国洪带着设计找到天津的乐器生产厂,定制了一批用于演出的乐器。
龙国洪看到全国各地的民族乐团都有自己的符号,比如新疆热瓦甫、内蒙古马头琴等,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丰富,也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乐器。因此,龙国洪将由牛腿琴改良的瓢琴取名为“贵琴”,希望以此推出具有代表性的贵州乐器。
有人认为,乐器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完美了,不需要标新立异的改良。龙国洪则认为,牛腿琴虽然只有两根弦,但足以在交响舞台上,演奏从大山深处生长的“贵”音,这就是改良的意义。
将贵州民间乐器搬上舞台
谈到对贵州民族音乐的热爱,龙国洪显得格外兴奋。对他来说,这种热爱不仅来自他对乐器的改良,还有他将这些贵州声音搬上舞台带来的认可。
如今,这些乐器频繁出现在各大音乐会现场。去年,龙国洪指挥了2022魅力坦桑尼亚·多彩贵州新年民族音乐会,他将贵州民族音乐与管弦乐相融,通过改良后的民族民间乐器表演,展示了多彩贵州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吸引了100多万海内外观众在线上观看。
在此之前,龙国洪还有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2014年,龙国洪将行走贵州的积累创作成一篇名为《高原》的民族管弦乐。凭借该乐章,2016年,龙国洪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训资助项目。
随后,他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要把《高原》扩充为一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
在原作基础上,龙国洪进行多维艺术构思,首创了“交互式民族音画”这一艺术形式。这部音乐作品全部取材于贵州民间音乐曲调,演奏乐器更是强调贵州特色,80%以上的乐器是贵州民间乐器或改良乐器,其中拉弦和弹弦乐器均为乐团自行研发并获得专利的乐器。
视觉上,音乐会选取多位著名画家和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加入音乐会中,使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更贴切;观众席上,大家通过小程序在互动板块中与演奏家们“交互”,将小程序中的流水、鸟鸣、蝉叫释放出来,刹那间,一个生动鲜活的贵州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音乐会,更像是龙国洪释放他对贵州这片土地的爱。他用一场音乐会,将贵州民族民间乐器搬上舞台,演绎贵州乐曲、传递贵州声音。
2018年,《高原·听见贵州》在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舞台剧展演的舞台上精彩上演,大受观众认可。同年,这台跨界融合的交互式民族音画作品在济南登上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的舞台,得到专家学者好评。
“贵州的民族音乐元素独特,要更注重贵州题材作品创作。”在龙国洪看来,作为一名贵州的音乐人,必须以传承、弘扬、推广中华传统音乐及各民族优秀音乐为己任,让世界“听见”贵州的好声音,用优秀的民族音乐展示贵州的新形象。
1月5日,龙国洪带着《大山节日》站上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舞台,来自大山深处的贵州音乐再次赢得观众喝彩。
龙国洪说,他的寻音之旅一旦开启就不会间断,一直在路上。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