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走进位于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广场的图书馆内,一个名为“进士书房”的公共阅读空间静谧优雅,书香浓郁,这是碧江区继许韵兰公共阅读空间后新建的第二个公共阅读空间。
时至今日,“阅读空间”的定义早已大幅拓展。近年来,为助推书香社会建设,贵州奋力打造“多彩贵州 书香高原”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并多措助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引导实体书店融合发展,升级为文化风景线。
作为文化空间,实体书店既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场域、城市生活的文化精神地标,也是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和城市阅读空间的社会性生产实践。定位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贵州各方不断为实体书店发展注入“美”的概念,因地制宜、挖掘特色,用空间吸引人,用内涵留住人,涌现出一批颇受关注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
这些阅读空间各具特色,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赋予一方“精神自留地”,通过阅读、休闲、展览、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提供读者与世界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兼具颜值与内涵的文化空间
书店,常被视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誉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2018年10月落户贵阳。这家将喀斯特地貌特点融入空间设计的新型书店,曾在一日之内吸引了3.3万余人前来“打卡”。
入驻贵阳后,钟书阁以“书店+”模式运营,推广全民阅读、服务公共文化、传播在地文化,在实体书店衰落、纸质阅读式微的大潮下逆势而上,成为具有象征性的城市文化符号。
“我始终认为最美书店,空间的美只是其次,以书为美才是本源。”钟书阁贵州区负责人黄小军说,将钟书阁置于观山湖区最繁华的商业综合体之一,通过至美阅读空间的打造,实现大量客流导入,为书店销售带来更多机会,同时也让更多大众受惠于阅读。
外观之美,无疑能为书店带来一时的流量,但想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则须提升书籍销售的核心竞争力,即高质量的选书品控和文化主题活动。黄小军深谙其道,在书店落地后的探索发展中,逐步扩大社会公共属性,致力于对贵州本土文化的整理和传播,扩展黔文化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力。
“空间美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家书店的气质。”黄小军说,借助于“文化+美学”模式,钟书阁打造了“山骨·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卓越贵州历史人物主题创作”“贵州画家,画贵州历史人物,讲贵州故事”的贵州人文艺术IP、“让世界听见贵州·贵州学者讲贵州”等文化品牌和主题活动。2021年,贵阳钟书阁还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辟了首个考古图书免费阅读专区。
通过舒适空间享受优质阅读体验,让读者享有更加充实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华文渊超市紫林庵店也在发展中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从图书卖场转变为文化空间,以文化为发展核心打造“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赋予实体书店丰富的文化内涵。
“积极将‘美’运用到书店运营各个环节中,通过‘美’来激发顾客的各种感受,使读者与书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亲切自然。”新华文渊超市紫林庵店工作人员介绍,以“文化+美学”的融合方式,能让实体书店为顾客提供良好体验,实现文化感的增值。
据了解,自2021年6月1日开业以来,新华文渊超市紫林庵店倍受广大读者欢迎,目前拥有10万余种图书,不断增加和丰富书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更便捷的一站式体验空间。
提供触手可及的阅读新服务
当类似贵阳钟书阁这样的阅读空间在全省逐渐崭露头角时,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营书店新华书店,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把服务的触角伸向基层,推动区域阅读空间焕发生机。
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旁,老城杨柳街上,一个店里店外都装饰着“遵义红”的书店伫立于此。这是2022年获全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的遵义新华书店1935分店。作为遵义市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从2017年创立至今,该店就有着独特的使命——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
踏进书店大厅,随处可见老式收音机、油灯、老式水壶等二十世纪的日常生活物件,共计4.5万册藏书整齐码放在书架上,其中红色书籍和国学类书籍占总量的50%左右。
“结构设计上书店以红为主基调,结合遵义会议会址区域特色,增添了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元素,在书店走廊、展厅墙壁上都陈列着红军长征时的服饰装备,渲染出书店的红色文化氛围。”遵义市新华书店1935分店店长詹慧晶介绍。
打造美好的文化空间,深挖实体书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功能的潜质。詹慧晶认为,遵义市新华书店1935分店运用“红色文化+生活美学”,以红色书店为媒介,以点亮生活之美为发展主题,为读者带来更加强烈的归属感和体验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全民阅读的大家庭中,通过阅读的方式助力读者回归生活的本质,发现更多的生活之美。
在2021全国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多彩贵州书香高原”全民阅读活动中,娄山关红色农家书屋正式开放。这是贵州第一个红色农家书屋试点,也是贵州省委宣传部推进农家书屋党史阅读、配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乡村阅读新特色空间的又一创新举措。
书屋以红色阅读为核心,融合智慧管理、数字阅读、听书体验等新技术新业态,建立红色农家书屋结对阅读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现代化、集约化、便捷化的乡村阅读新场景,为乡村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阅读新服务,让农家书屋打破局限,成为开展多样化活动的综合服务平台。
作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而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散落在贵州大山乡村里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全民阅读在乡村中的主阵地,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全省有2万余个农家书屋依托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建设包含百余万种电子图书的电视图书馆,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有线广播电视与数字阅读有机结合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城乡数字阅读普惠化、智能化、长效化全覆盖。
独具特色的“文艺栖息所”
贵阳花溪区青岩古镇游人如织,在古镇“文庙”文昌阁旁,一栋充满复古风情的两层小楼跃然眼前,小楼里的咖啡厅内,人们悠闲地品尝咖啡、翻阅书籍。一楼陈列的部分银饰作品,更吸引一批批游客驻足欣赏。
这是目前贵州5A景区内唯一的一家文化旅游书店——“百无一用”书店。自2015年开业以来,该书店成为古镇居民的书屋和外地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打卡地。
“书店是由青岩老建筑修缮而来,曾是电影《寻抢》的拍摄地,这里有温热的茶,香馥的咖啡,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文艺交流场所。”书店负责人胡丽亚说,店内有“君子动口(读书)”,又有“君子动手(银饰手作)的双重体验”,她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留住和增加更多来到古镇的人群,让他们在片刻闲暇中,感受书是明亮的、时间是慢的。
如今的“百无一用”,图书和银饰相辅相成,胡丽亚说,“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主打的银饰给了书店‘颜值’,而书店则赋予银饰‘灵魂’。”
“置于闹市却能超然物外”——抱有同样愿景的,还有位于贵阳市忠烈街15号,一家不卖书,只卖“阅读时间”的“三克岛图书馆”。
这家坐落于深巷里的怀旧图书馆,旧书的占比达到八成,绿色的墙体无过多修饰,质朴的木门和窗户,具有年代感的小摆件,看似规整排列,实则错落不均的书籍码放,满满的复古感反而别具韵味。
“三克岛的出现只因我自己喜欢,我想拥有一个这样的书房,它是一个可以把自己藏起来的地方。”创始人方静坦言,三克岛不卖书,只能在这里看或者借走,她希望把焦点放在“书”本身上,让客人把视野聚焦于书内的文字,回归纯粹的阅读本质。
坚守以书为美的核心价值,让书店始终成为阅读的一方坚实阵地。方静认为,“美”的融入无疑让阅读空间更为丰富多彩,但文化的传播和挖掘才是阅读空间打造的核心。“碎片化阅读冲击了纸质书,但纸质书仍然受人喜欢,仍然有它独特的价值。”
以文熏陶人,以美感染人,展现阅读空间的人文精神、文化气质和独特的品牌形象,才能助推贵州书香社会建设具备更多动能。“书店和文学,也许你说不清楚它的作用,但它就是能让你活得更充实、有更多可能性。”方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