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2022年11月,贵阳市花溪区、遵义市余庆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至此,我省已有14个地区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拥有16张国家级生态“金名片”,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树立了样本。
1月13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2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仪式,对我省13个获省级生态示范创建荣誉地区进行正式命名授牌,13个地区正式成为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创建荣誉的“预备队”。
今日之贵州,水清岸绿景美,沃野良田万里,黔山大地处处绿意蓬勃,在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画卷中浓墨耀眼。
绿色制度 绘就生态底色
癸卯兔年即将到来,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孟沟坝热闹得很,村民杨再发才送走一波客人,又忙着招呼刚来的游客,他说:“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山致富’,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能有近20万元。”
自从2021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太平镇积极探索“两山”新路径,生态旅游产业的兴旺就是成果之一。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贵州以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载体抓手,对有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纲举方能目张。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印发《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管理规程(试行)》《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规程(试行)》等。
围绕我省“十四五”规划布局,提出了继续深入推动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十四五”末获得省级以上命名累计覆盖全省二分之一县(市、区)的目标,并统一纳入了《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实施意见》高位部署安排。
按照目标,省生态环境厅科学谋划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并有序推进,制定印发《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全省9个市(州)均研究制定了“十四五”生态示范创建计划并报备。
“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方面,重点将地方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纳入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同等重要位置。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创建生态示范标杆,并签订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才能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刚介绍。
绿色宜居 打造生态家园
“这里风景美、空气好、有山有水有林,周末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家人过来在河边走走,特别惬意。”1月14日一早,久居贵阳市花溪区的市民吴楠与家人在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游玩。
自2009年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来,花溪区持续推进对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不断优化软硬配套服务,使这里不仅成为城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的“大氧吧”,更成为居民放松休闲的优选之地,年均入园接待量已突破500万人次。
2022年,花溪区正式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花溪区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后,荣获的又一国家级生态示范创建荣誉。
据悉,2015年以来,花溪区投入10余亿元,完成89个公园建设,同时分阶段开展52个山体的治理,建成贵阳市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着力构建“大生态、大公园、大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探索“处处是‘绿水青山’、家家有‘金山银山’”的花溪模式。
通过坚持保护与治理并举,花溪区不断为生态空间减负,为生产空间增效,为生活空间提质,让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家园。
花溪区是绿美贵州、生态宜居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我省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如今,绿美贵州建设已全面开启,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更加浓厚。
绿色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
以有机茶叶带动多业集聚发展的遵义市凤冈县、“因花而立、凭旅而兴”的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推出“1+8联村党委”发展模式的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彝族苗族乡、用生态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的黔南州荔波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各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就业。
“这些获评全国和省级生态示范创建荣誉的地区,都通过生态示范创建这个载体抓手,对有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巩固了生态环境优势、推动了生态价值转化、打造了生态示范典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树立了样本。”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说。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森林覆盖率达62.81%,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傅涛表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实施大生态战略,利用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坚定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大生态战略行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亮点一
从江 “生态+农业” 山水相拥
小寒,驱车前往黔东南州从江县,深入重重大山,绕过蜿蜒公路,层层叠叠的梯田笼罩在白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
“再过两三个月,就是村子里最忙碌的时候,梯田中随处可见村民们劳作的身影。谷雨节气前后,我们会将秧苗插进稻田,随后投入鱼苗,待鱼苗长到两三指宽,再放入鸭苗。”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民吴金辉对春天的到来满怀期待。
吴金辉所说的“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是从江人民千百年来利用当地特殊水土资源和气候环境培育传承至今的一种传统农耕方式。
稻田中的虾、螺、虫等为鱼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鱼和鸭为稻田除虫、除草、松土、增肥,到秋季稻香、鱼鲜、鸭肥三丰收,完整形成了生态养殖、种植,绿色、循环发展的生物链。
这种世代传承的农耕模式,既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为当地人民提供丰富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又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011年,从江县“稻鱼鸭种养殖复合系统”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12月,从江县“山水相拥的农耕智慧——香禾糯”作为中国团组案例之一,成功获邀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作案例报告,分享从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双赢的成功经验。
据悉,“稻鱼鸭种养殖复合系统”最核心的智慧便是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常年蓄水的稻田造就了一块块的人工湿地环境,对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一块传统稻田都是生物多样性并存的乐园,除了稻、鱼、鸭,还有水体底层聚集的螺、泥鳅等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在此生息,人适度的获取和利用,使得这些物种在稻田中繁衍生息并能够长期延续。
从江“稻鱼鸭种养殖复合系统”,做到了生产生活与环境协同发展,有效保护了遗传资源丰富多样的糯稻地方品种,为其他地区保护特色生物资源,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之路提供了范例。
亮点二
余庆 “生态+文旅” 赋能共赢
茶山环绕、延绵壮观,步入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清冽的空气伴着鸟鸣与茶香,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二龙村依托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建成了松烟万亩茶海生态体育公园,吸引游客累计达100余万人次。
近年来,余庆致力于将生态环境的“优”转换为旅游发展的“势”,把绿色生态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区位等优势,倾力打造集生态度假、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建成二龙、红渡、河滨等一批“康养旅居”示范点。
一江清水向东流,乌江从余庆县域中部穿流而过,流经县域河段总长61.9公里。余庆围绕黄金水道,将乌江流域余庆段打造为黔中旅游集散区,将飞龙寨、浪水湾、遵义军博园、构皮滩电站、突破乌江纪念园串成线,形成“生态+文化+旅游”相融合的乌江文旅业态。
山川清秀,气候宜人,余庆森林覆盖率达61.81%,空气优良率99%以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并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十佳宜居县”“贵州省森林城市”“贵州省造林绿化先进县”“贵州省生态农业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奔向这里。
今日之余庆,山、水、人浑然一体,和谐共存,绘成一幅青山养仁、绿水养智、气候养颜、风景养眼、文化养神、运动养生、乡愁养情的美丽画卷。
多年来,余庆全力推动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大体系建设项目70余个,先后成功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69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10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卓著,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022年11月,在生态环境部举办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余庆正式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坚持绿色发展,以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助推余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余庆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彭真说。
亮点三
贞丰 “生态+产业” 绿富同兴
“我和妻子都在种植基地上班,现在承包了74亩火龙果,去年两人工资加起来超8万元,今年收入肯定会更高。”寒冬,贞丰县白层镇龙之谷生态园区种植大户梁忠信正在对园区果树进行管护,语气中充满了幸福。
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地处贞丰县东部,位于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包含白层镇、鲁容乡。近年来,白层鲁容片区通过种植火龙果、百香果、芒果等热带水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立体化农业产业格局。
反租倒包、保底回收、“136”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当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到基地务工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学习掌握现代种植技术,从传统农民成功转型新型职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通过将百香果、芒果等农特产品作为退耕还林树种,实施坡耕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贞丰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成功探索出一条把荒坡荒山变成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1月13日,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正式获评“2022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通过多年的探索,如今,走进贞丰北盘江流域白层鲁容片区,昔日的荒山贫地已成为历史,一幅幅现代山地立体农业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据悉,白层鲁容片区种植的火龙果、百香果、芒果已远销上海、重庆等地,实现“黔货出山”。2021年,“三果”产业实现产量约2.5万吨、产值约2.1亿元,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老百姓的钱袋子。
下一步,贞丰县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本版图片由省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