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英 整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转眼,2022年结束了,2023年如期而至。
过去一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紧盯“一个目标”。深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大力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三农”工作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过去一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扛牢“三个责任”。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耕地保护建设3个责任,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183.1万亩、总产量1114.6万吨。同时,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有效带动持续增收。
过去一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实施“八大行动”。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促农增收行动、农技人员创业创新行动,全省粮食单产增幅1.8%、位居全国第五,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
过去一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推进“六项工作”。推进种业振兴、农业信息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强风险防范、守好生态底线,国家云贵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贵阳)、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贵州)等国家级平台落户贵州,奠定了贵州作为我国西南农作物种质资源富集中心的地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得到完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接续奋斗。坚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持续提升粮油生产、储备、加工能力,扎实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补齐农业科技服务短板。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不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1.粮油单产提升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抓示范、保面积、提单产、强保障”的工作思路,通过抓党政示范促引领、抓撂荒复垦促面积、抓揭榜挂帅促产量、抓农机应用促效率、抓防灾减灾促安全、抓蹲点指导促落实,扎实推进粮油单产提升工作。牢记国之大者,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2022年全省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183.1万亩、总产量1114.6万吨,粮食单产增幅1.8%、位居全国第五,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水稻、小麦、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稳中有进,油菜、大豆玉米等也在合理规划中提质升级。
2.特色产业巩固提升
持续调优结构、培育经营主体、加快产业融合、扩大对外开放,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培育贵州茶叶出口竞争优势,从源头强化出口茶叶溯源管理,在种植、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加强质量安全管控,推动贵州提升品质,扩大出口。茶叶成为贵州第一出口农产品,仅2022年第一季度,全省茶叶出口就达659.04吨,同比增长50.04%,货值7818.99万元,同比增长80.19%。此外,全省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猕猴桃、火龙果、刺梨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生猪、食用菌等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3.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大局,是落实“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为扎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贵州省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新建宜机耕种、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260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5万亩”的主要目标。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压实年度建设任务,通过创新多元投入、抓好问题排查整改、推进良田粮用、推进项目规范化管理、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建立管护机制等举措,全面完成了建设26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
4.山地农机化攻坚
丘陵山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最薄弱的区域,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2022年贵州大力实施山地农机化攻坚行动,以水稻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强化粮食生产、大豆油料扩种、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等农机装备保障。从抓耕地宜机性、农机适应性、农艺匹配性、政策引导性等方面入手,落实购机补贴、加强研发应用、推进社会化服务,整体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高质高效升级。2022年,贵州成立农机合作社协会,各市(州)成立分会,全省500多家农机合作社加入协会,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3600多万亩次,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46%。
5.种业振兴
2022年《贵州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贵州“十四五”农业种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明确通过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筑牢种业根基。深入开展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等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与征集工作,我省农业种质资源的家底更加清晰;两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落户贵州(国家云贵高原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实现了贵州省国家农作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圃零的突破;四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岑巩水稻、新蒲新区辣椒、乌当蔬菜、仁怀高粱)获得认定,良种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注册成立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繁推”一体化全面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
6.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
农产品加工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升级设施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聚焦主导产业,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合服务,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生产、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通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加工企业、推动科技工艺创新等举措,2022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9%,农产品加工业已由“初字号”转向“精字号”,生态“黔货”已成为时尚潮品。
7.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
质量品牌是农产品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及省工信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2022年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形象塑造和传播推广,加快构建“贵”字号农业品牌体系,提升贵州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一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业品牌培育机制、做强农业品牌主体、培育优势农业品牌、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搭建品牌营销平台,我省农产品质量品牌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全省有9个特色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有154个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数量居全国第八位。
8.促农增收
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大力实施促农增收行动,持续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此外,通过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发展适宜于农户家庭经营的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广涉农项目以工代赈,配合有关部门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民生保障措施,及时兑现各类直接补贴,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推动涉农有关补助提标,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通过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22年,预计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
9.农技人员创业创新
为扛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政治责任,发挥全省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员技术支撑作用,2022年4月,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发布了第一批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和“揭榜挂帅”榜单。行动启动以来,全省2万余名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推动专家直接进村、技术直接到田、指导直接到户、责任直接到人,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生产第一线。其中,省农业农村厅省级水稻高产“揭榜挂帅”团队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实施的水稻超高产示范田最高亩产达1154.68公斤,再创贵州省水稻高产新纪录。
10.乡村建设与治理
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等各项工作。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全省新(改)建农户厕所22万户,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60%;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荔波县、石阡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治理农村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好农民歌会、文化下乡、农村文体活动等,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村BA”成为群众文化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