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振兴路:“新”步伐是展“新”貌的开局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滴水岩村,坐落在水城区东南近郊。20余年前,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交通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彼时的村民们意识到唯有造绿,才能改变山村面貌。2000年,村里的荒山上种下了7600亩柳杉,2003年依托退耕还林政策,1万余亩被过度开垦的土地种上了树苗;一抹抹葱郁渐次爬满山坡,一碧千里。2004年水黄公路建成通车,公路依着山谷,穿过树林,绕过山峦,也将这个秘境带至人们眼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2021年定位“文旅型”村居示范点以来,此时的滴水岩村按下“快进键”,迎来新发展。“变”村子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借“近郊游”东风,旅游产业蒸蒸日上。2022年村集体经济创收30.7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预计达1.3万元。

青山开阔,绿树成荫。滴水岩村的变化,正是水城区乡村发展的缩影。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有利于对乡村振兴的内容进行丰富,而乡村振兴则为脱贫攻坚提供动力和保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城区立足区情、符合农情,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建设“产业型、工矿型、文旅型、生态型、康养型”的“五型村居”,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水城样板,蹚出了一条符合水城实际的乡村善治之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总目标,抢抓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水城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采取“选定一个主导发展方向”和“加强经济发展,提升乡村‘硬实力’”“加强巩固拓展,提升振兴‘衔接力’”“加强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战斗力’”“加强乡村治理,提升村民‘自治力’”“加强发动群众,提升群众‘组织力’”的“一定五加强”工作措施,全力打造好“五型”村居,推动乡村振兴蹄疾步稳、铿锵前进。

聚焦“产业型”村居助增收。围绕“产业型”村居,累计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1万亩、刺梨“千斤园”5.5万亩、茶叶“万元田”0.8万亩,建成智慧农业猕猴桃园0.6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强化品牌打造,推动提质增效。

立足“工矿型”村居谋发展。“点”上强龙头建好工矿企业;“线”上延发展造好就业平台;“面”上固根基以企业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点线面相结合,夯实发展基础。

整合“文旅型”村居强带动。加大本地涉旅市场主体培育,盘活村居旅游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路径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个中真意。

优化“生态型”村居提效益,以山为骨、水为韵、林为根、文为魂、人为本,夯实生态本底、抓实环境建设、做实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

推进“康养型”村居延链条。以立体海拔气候为依托,以优质空气质量为底色,以康养产业为核心,以健康服务为支撑,打造健康与养老服务、休闲运动、体育运动、民族医药、特色农业、民族文化等业态深度融合的康养体系,推进康养产业链高效发展。

目前,水城区通过整合资金共1.49亿元投入“五型”村居建设,已建成“产业型”村居17个、“文旅型”村居16个、“康养型”村居5个、“工矿型”村居3个、“生态型”村居4个。水城区力争打造“五型”村居样板,加快推进“中国凉都·康养水城”乡村振兴新步伐,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彰显“康养水城”新风貌。

--> 2023-01-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4196.html 1 振兴路:“新”步伐是展“新”貌的开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