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再出发,笃行不怠启新程。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轫之年,也是贵阳经开区紧扣“四主四市”,全力推动“强省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关键之年。
全区签约及拟签约项目数量48个,总投资147.78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6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4.3%……站在时光的坐标轴上深情回望,贵阳经开区干群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亮出2022年“成绩单”,同时发布了2023年发展“任务表”和“路线图”。
积能蓄势
推动经济在高体量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项目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做优工业经济。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做好2022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工业大突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效推进。2022年“两主一特”预计实现总产值34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67.6%。
围绕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94项政策红利,拟定了经开区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任务考核细则,围绕区《实施方案》的五张清单,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年评估,严格加强督促考核。推进项目建设。用好重大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快全区110个重点项目的交地、入库、开工,其中工业项目46个,总投资289亿元。航天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正威精密导体产业城(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制定《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产业大招商工作考核办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准入和项目清退办法》等。全区签约及拟签约项目数量40个,总投资137.98亿元;完成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47.7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98.30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66.51%。
认真落实《贵州省工业企业纾困解难实施方案》的各项政策措施。2022年以来,累计兑现国家、省市、区扶持资金近1亿元。帮助企业申报专项债、省市基金约26.5亿元,获批8.79亿元。去年4月至10月,工业企业办理留抵退税251户次,退税金额1.84亿元,为377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五税两费”金额约1.9亿元。2022年全年办理留抵退税突破2亿元。
蹄疾步稳
奋力打造“优”无止境的政商环境
时间站在又一个终点和起点的交接处。
贵阳经开区始终按照“目标要提高、体制要理顺、产业要提质、项目要提速、能力要提升”的要求,始终按照“四个主战场”定位,坚定不移强工业,着力打造“强省会”的核心引擎,努力引入增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推动经济运行逆势而进、稳步提质。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启动黔江、翁岩等5个生活圈建设。实现以花冠路、陈杨路、金溪大道、开发大道拓宽为主动脉的“疏北建南”路网。截至目前,清水江至浦江路断头路已建成通车,已完成西站路后段、明河路、华峰幼儿园通道改造。推动城市管理。实施“治乱”工程,建立三级巡查四级联动机制,投入190余万元用于安全文明施工,已有24个项目安装远程视频监控,违法建筑实现“零增长”。
深化工业用地收储,全力保障工业项目用地,完成工业用地收储728.32亩,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4.04%。继续推进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共推荐企业贷款87笔,推荐金额2.3亿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共争取到上级资金4.45亿元。
强化《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与科技金融的应用,发挥科技金融产品助力企业发展的作用完成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贴息15家,贷款金额2689万元。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指导80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5家。持续推进产业金融体系建设和工业企业“标准地”两个省级试点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已实现本区98%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成”。做好“园区事园区办”,承接市级下放34项权限,累计完成919项社会事务剥离工作。
引进高层次及紧缺急需人才15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支。出台《花溪区经开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政策措施(试行)》,组织25场校园招聘活动,促成3020名高校毕业生在经开区就业创业。新增制造业产业人才2110人,新增大数据人才712人。3家企业入选省重点人才“蓄水池”项目,39名人才获贵阳市人才服务绿卡,4人获评贵州省第六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千”层次人才,9人入选市级专家库,1人获评第22届“贵州青年五四奖章”、17人申报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
创新实干
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贵阳经开区党工委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一体贯彻一体推进一体落实,奋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谱写“强省会”新篇章。
围绕“两主一特”产业建立链长制,推动主导产业强链、新兴产业拓链、未来产业建链,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硬核产业集群。加强链式规划,坚持一个产业、一个链条、一套分析,不仅依托詹阳重工、航空电机、正威集团等企业,全力做强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以能矿装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还依托航天电器、海信电子、浪潮等企业,全力做大以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服务器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托奇瑞万达等企业,全力做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
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协作配套,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起抓、延链招引与关联拓展一起抓、产业项目与服务平台一起抓,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创新型企业,形成结构合理、实力强劲的企业梯队。
紧盯“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着力打造审批流程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两商工作”的基础性、专业性、精准性。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制造业间架起桥梁,把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变成现实生产力,千方百计扩产能、上项目、抓创新。
下一步,贵阳经开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清醒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发展定力,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让人民群众看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