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勇
2022年是施秉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在省委、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打好“桥头堡”建设的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的突围战、现代化建设的持久战,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等不得”的使命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一年来,施秉县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办成了一批引领发展的大事要事,攻克了一批制约发展的急事难事,解决了一批百姓关心的好事实事,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变化、新成效。
产业发展稳中有升。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全县种植中药材11.4万亩,发展精品水果近8万亩,完成烟叶收购8.05万担,生猪出栏15万头,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4个,粮食面积总产实现双增,分别完成20.67万亩、6.08万吨。全县累计利用林地面积27.42万亩,林下经济考核在全省Ⅱ类地区中排名第二。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新引进优强企业10家,入驻工业园区企业5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家,新希望22万吨饲料加工厂、华垦沃农魔芋加工等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充分发挥旅游比较优势,成功承办“水韵贵州”中国施秉独木龙舟节暨“佛黔文化旅游周”等重大文体赛事活动,盘活南泥湾服务区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推出白垛红色美丽村庄、望城研学基地等新兴旅游业态,全年共接待游客9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6%、9.17%。
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余遵、贵黄高速相继通车,施秉步入贵阳、遵义1.5小时经济圈。高碑至高甸旅游公路、下氵舞阳河大桥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3座、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58公里,“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创建持续巩固。启动清水江马号段防洪工程、县城区防洪排涝(一期)、山口烟水配套等一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常态化管护443处农村饮水工程,白头旺水库主体基本完工、具备蓄水条件,科学应对夏秋冬连季干旱,全力以赴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全面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镇精致管理行动,成功申报为省级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2平方公里,调出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6.6万亩。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棚户区改造850户、老旧小区改造1540户、背街小巷改造12条,新增城市公厕7座、停车位3000个、城市管道燃气2公里、城镇污水管网10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6.43%。启动平宁片区等路网规划建设,群众关注的丰汇佳苑购房遗留问题得到实质性推进,高寨榜停车场(一期)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惠企纾困全面落实。积极应对新一轮疫情冲击,全县组建了企业服务工作队,对全县2978户企业实施网格化包保,企业走访宣传服务实现全覆盖,有效推动惠企纾困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累计退缓减免税费5576万元,惠及市场主体3458户(次);组织“银企”对接216次,新达成融资意向96家,实现融资21141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9笔1527万元。大力开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兑现新增入库“四上”企业奖励资金27户122万元,新增注册登记市场主体3057户,同比增长25.8%。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深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贫动态预警监测,全力补齐“3+1”保障短板,754户监测对象返贫风险全部消除,继续为全县“五类人群”1.26万户4.39万人购买防返贫保险,启动赔付182户134.4万元。分层分类抓好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庭院美化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700户,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年投入乡村振兴衔接、东西部协作、中央定点等帮扶资金1.6亿元,实施项目82个,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4037元,同比增长16.22%。施秉县苗绣助力就业减贫成功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施秉政协“院坝协商”工作经验入选省政协履职亮点品牌。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守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观念,严守“三条红线”,执行“三线一单”管控,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筑牢“两河一江两山”生态安全屏障,完成水土保持治理10平方公里,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181.8亩,实施国储林收储2.4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27%。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清水江、氵舞 阳河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坚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就业“三大攻坚行动”,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38人,城镇新增就业1421人,有组织输出就业8442人。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完成县一中、县二中、县五小整体搬迁和马号中学撤并入城,县五幼、县三中宿舍楼建成投用,教育布局更加优化、资源供给更加均衡。坚持办人民满意的医疗,实施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核酸实验室等能力提升工程,县疾控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升级为国家二级妇幼保健院,一批医疗基础设施得到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提高到130.19元,较2021年增长21.33%,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3.58%。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共发放农低保、城市低保、特困人员及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资金40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