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发挥特色优势 奋力“谋新思变”

——黔东南将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锦屏县敦寨镇罗丹村全貌。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风情浓郁的亻革家踩亲舞成为村寨游的亮点。 钱仕豪 摄

2022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在凯里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举行。 钱仕豪 摄

榕江县平江镇村民在陶家湾草珊瑚基地里务工。 蒋佐仙 摄

刘蓝婴

过去的一年,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黔东南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重大政策机遇,黔东南州吹起一股“谋新思变”的劲风。

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在黔东南“落地生花”。2022年,黔东南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绿色生态体系,构筑“桥头堡”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闯出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体现黔东南优势、符合黔东南实际的赶超跨越之路。

乘潮涌之势,再扬发展新帆。下一步,黔东南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把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坚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努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州人民,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民族文化放光彩 软实力化为硬支撑

2022年夏天,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因“吃新节”期间的一场场篮球赛火爆出圈。短短不到1个月的时间,“村BA”创造了全网超10亿的“现象级”传播,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借助“村BA”的热度,黔东南州通过文化杠杆,撬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赛事与民族传统节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齐头并进,接待游客同比增长82.6%,仅台盘乡就直接拉动餐饮等行业消费4000万元以上。

如今,经过改扩建的“村BA”篮球场面貌焕然一新,更衣室、停车场、小吃街等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中。目前,州县两级按照“以赛助旅,以赛扶产”的总体思路,在加大软、硬件提升改造的基础上,让“村BA”出圈后持续精彩。

作为贵州民族文化的“聚宝盆”和非遗“博物馆”,一直以来,黔东南州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之势和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机,保护和培育文化生态,高标准建设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如何擦亮“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品牌?

一年来,黔东南州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旅游价值,通过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流光溢彩夜贵州”示范项目建设等举措,打造环雷公山百里苗族文化、都柳江百里侗寨文化等20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产品化、市场化。

坚定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底色,黔东南州还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在振兴传统工艺的同时,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非遗经济”,让更多传统民族村寨因非遗绽放光芒,描绘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

在赶超跨越的征途上,黔东南州正在用民族文化写下点睛之笔,致力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生态文明创新绩 山水间焕发新生机

漫步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连绵的茶园郁郁葱葱,极目远眺,青山叠嶂。很难想象,这个村曾因自然环境恶劣,祖祖辈辈过着“一年辛勤半年粮,半年蕨粑半年苕”的苦日子。

“脚尧的发展离不开山,靠的是茶。”脚尧村党支部书记匡正湖介绍,近年来,脚尧村突出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并重,带领村民利用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坡大力发展茶产业,从此踏上了发展快车道。

添“绿”增“金”谱新篇。目前,脚尧村建有茶园4000余亩,有茶叶公司3家,茶叶加工厂9家,茶叶年产值6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约2.4万元。站在新起点,脚尧村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定位——打造“茶旅结合、特色养殖、绿色庄园”的现代特色农业观光区。

经遴选审核,黔东南州雷山县被命名为2022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雷山县一样,黔东南州不少地方正以“绿”为底,点水生“金”,以前所未有的劲头焕发出新生机。

2022年,从全省首例破坏生态环境认购“碳汇”案,到剑河县发布面额为1700万元的全省首张人工林业碳票,再到建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司法绿碳实践基地……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捷报频传。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2022年前三季度,黔东南州均位列全国第二。近年来,黔东南州坚决扛起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责任担当,着力构建“五个体系”,形成了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经验。

展望未来,黔东南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马不停蹄。以护绿行动、扩绿行动、倡绿行动“三大行动”为抓手,将开展新一轮绿色黔东南建设行动计划,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绿色升级改造,加快培育清洁高效能源产业项目,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黔东南绿色崛起、生态富民。

民生福祉再增进 多领域实现新提升

新年已至,位于剑河县屯州工业园区的民合服饰厂内,数十名车间工人正在忙着生产春节前的最后一批防护服。负责人陈光辉告诉记者,今年工厂的生产重心将按照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在保证医疗物资生产的同时,也将承接服装生产订单,保障当地群众稳定就业。

自2022年4月以来,剑河县民合服饰厂通过引进河南省老牌医疗企业的相关人才及生产设备成立本地医疗公司。目前该工厂防护服日产量已达1万件以上,同时在黔东南州天柱县、雷山县设立有分工厂,累计带动700余人就业。

稳就业,夯实民生之本。2022年,黔东南州通过深化就业服务,抢抓“桥头堡”机遇,争取到中央和省就业补助资金3.04亿元,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61.42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03万人。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能看病、看好病,不再担心因病返贫。”去年,岑巩县羊桥乡坪城村上坪组舒万顺身患胶质母细胞瘤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用24.7万元,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障、医疗救助等报销21.2万元,帮其一家渡过难关。

随着健康黔东南建设扎实推进,2022年,省内外52家医疗机构与黔东南州45家医院结成帮扶关系。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凯里、麻江、锦屏列入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过去的一年,黔东南全力抗击“6·18”特大暴雨灾害,连夜安全转移上万受灾群众,切实保障了灾后群众生命安全。同时,科学应对罕见的夏秋冬连季干旱,保障了14.75万受灾群众的饮水安全。

一件件可感可知的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迈向新征程,黔东南州在围绕改善民生狠抓社会事业的步伐坚定不移,更大力度促进就业增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老百姓的幸福故事将越讲越多。

--> 2023-01-13 ——黔东南将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3911.html 1 发挥特色优势 奋力“谋新思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