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贵阳,人间天堂。
贵阳,作为贵州省的“形象看台”,也是展现文明的“第一阵地”。贵阳市扛起“重要窗口”担当,一直热情解决百姓难点痛点,为老百姓幸福“加码”。
清镇市地处贵阳市西部,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胡一雕”非遗民族文化展示馆、四季贵州山地温泉水世界、清镇红枫生态体育公园等景区景点,来贵阳旅游的人,除“打卡”黄果树瀑布,清镇也是必游之地。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曾经的清镇市也存在“脏乱差”现象。清镇辖内的源兴安置小区属于划地自建安置小区,2011年由清镇市规划提供给100多户搬迁安置居民自行开发建设,缺乏地下管网、绿化、人行道等,污水到处流。
“虽有化粪池,但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一下雨,街道到处是粪水,有时还因为污水溅到他人身上发生争吵。”很快,这一现象引起了清镇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高度重视,于是,该小区被纳入清镇市2021年背街小巷改造项目清单。
如今,通过改造后,源兴安置小区“脱胎换骨”,不少村民开了农家旅馆和农家乐,曾经的“城中村”成为城市“会客厅”,也“换”来了新产业。
贵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作为背街小巷改造的牵头部门,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实施“四四工作法”,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落地有声,奋力写好这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些年来,贵阳采取抓示范、抓进度、抓质量、抓督导四个“抓”有效举措,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网格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调度研究解决难点、卡点,高标准、高要求推进背改工作。
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老旧破损”等重点问题,贵阳市在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作中,始终把建设的落脚点锁定在造福于民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下大力气投入财力人力逐一解决,专项整治。
在此基础上,贵阳还采取规范手续管理、规范资金管理、规范文明施工、规范后续管理的“四个规范”举措,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营造良好施工环境,推动全市背改项目建设提质提速。
人心齐,泰山移。目前,贵阳市已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完成背街小巷改造1110条,改造路面、墙面100余万平方米,改造排水管网、加快管线10余万米,惠及周边群众260余万人。改造后的背街小巷让贵阳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无限赋能。
如今,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处处皆景……这种“诗与远方”的生活,在贵阳已“触手可及”。随着“三改”工作的稳步推进,优良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好生活场景在贵阳不断延伸扩展。
民之所望,改造所向。自家门口的道路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市民真切地感受得到。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中,贵阳市获得四连冠,排名在全国省会城市前移12名,位列第13名,2021年市民对“城市管理满意度”超过了90%。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贵阳来说,城市的更新和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美好生活看贵阳”,绘的是蓝图,看的是行动,比的是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将以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社会和谐宜居宜业。
(本版图片由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