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洪光明)“干了一辈子农活,以往只够吃,现在我将屋后的土地租给小李经营的木材加工厂,不仅可以收租金,还可以去厂里打工,年收入增加近1万元。”绥阳县旺草镇鹿山社区居民陈进材说。他口中的小李,是鹿山社区的居民李福友,他是一名退伍党员,也是乡村振兴后备人才。
2012年,李福友退伍后回乡创业。他经营的木材加工厂帮助16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平均工资6万余元,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中老人小孩。
像李福友这样扎根乡村、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在绥阳还有很多。近年来,绥阳县瞄准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破解村级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失衡、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着力疏渠道、筑基底、引活水,采取“本村培育+外向引入”的方式,先后从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发展培育597名村级后备人才。
同时,该县按照“前置选调、入学跟培、顶岗实习、跟踪管理”的思路,每年从中等职业学校中遴选一批优秀学生充实到村级后备人才库,夯实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目前,该县已累计选派6批次221名后备学员到各村(居)跟岗“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