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开发区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六个突破”“六个抓手”的重要内容,众志成城、合力推进。本报专访省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贵州如何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进行解读。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如何围绕这一要求推进?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园区处处长龙金: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将开发区打造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突出发展产业为主的功能定位,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应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打好产业发展“升级战”。聚焦首位产业,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算力保障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二是打好要素保障“突破战”。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补齐配套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试点,完善“贵州招商用地地图”,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因地制宜、有序有效推动全省开发区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四是打好环境优化“持久战”。探索推行开发区“大部制”综合行政审批和服务制度,最大限度将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的审批权限下放集成到开发区。
记者: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我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战略定位。将开发区定位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贵州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处处长向强: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战略定位,为更好地借力国家战略,推动我省内外联动开放、东西双向开放、海陆全面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是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赋予开发区的重大使命。开发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建设先行区,一是抓改革促创新,以开发区为主载体,努力激发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活力。加快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大胆闯、大胆试,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为加快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通过开发区这颗棋子把全省内陆开放整盘棋走活。二是抓项目聚产业,以开发区为主引擎,努力培育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动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引导开发区优化政策设计和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开发区资源要素聚集、优惠政策先试先行、产业链配套升级吸附等优势,狠抓产业大招商,围绕首位产业和主攻产业,聚焦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库,吸引外向型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聚。三是抓服务优环境,以开发区为主窗口,努力营造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环境。全省开发区要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当好全省改革的“领头羊”。
记者:从国土空间要素保障的视角,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我省开发区还存在哪些差距,有什么对策?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土地利用处处长李文学:对标高质量发展,我省开发区在国土空间要素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有待规划、闲置存量土地仍有不少、开发区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土地监管机制有待加强等。
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开发区空间规划的引领,适当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扩区调区,针对千亿级、五百亿级开发区土地开发率高、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程度好的开发区,根据发展需求支持扩大规模、调整区位,对土地利用效益长期发展土地开发率不足50%的开发区减少新增规划建设用地。二是强化开发区功能定位。对小、散、乱开发区进行空间整合和撤并改造,优先保证新型工业化产业项目用地,确保开发区工业用地占比的提高;严格控制在开发区以外新增工业用地,新办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三是抓住存量土地的潜力。做好起底大调查的更新,完善存量土地的空间基础数据库,高位推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四是推动工业用地精准配置。做好开发区工业用地地块的手续办理,优先保障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落地,建立低效企业稳步退出机制,推进标准地出让、混合用地使用、工业用地挖潜增效。五是强化土地利用混合监管。加快建设用地“一码管地”系统的应用,对全省建设用地、审批、规划管控、土地供地、过户监管等实行全流程的监测。
记者: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如何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体制改革处处长兰永胜:当前,我省开发区发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责主业不聚焦、与行政区关系不顺、内生动力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要破除制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唯有因地制宜、有序有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聚焦赋能优化机构设置。创新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体制,鼓励开发区根据发展需要确定各自管理体制和改革模式;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原则,最大限度精简内设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精简整合为管委会行使职能提供支持辅助的事业单位。二是聚焦减负突出主责主业。重申开发区功能定位,明确杜绝将开发区与行政区同等对待,明确要求开发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理顺开发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三是聚焦扩权深化改革创新。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明确开发区可以在规定的内设机构控制数内自主设置和调整内设机构,建立开发区管理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人事和薪酬制度,探索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创新财政管理体制,赋予开发区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实行绩效考核及末位淘汰。四是聚焦增效提升服务能力。成立高规格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开发区改革发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项;推进“去机关化”,减少向开发区发文、开会、督查考核,真正为开发区“减负松绑”。
记者:作为我省社科领域长期深耕研究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专家,如何看待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蒋莉莉: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开发区场景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宝贵的“中国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我省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历了第一阶段(1992年到2010年)和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的试水与探索,已基本建设成为全省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区域内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部分开发区还成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径已明、其势已成、其风正盛!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从2012年开始,连续10年全面深入参与省级开发区申报、评估和规划等相关工作,见证了各个开发区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厚研究成果。从我省开发区发展的生命周期、不同发展导向下的作用意义、改革体制机制实现动态管理等相关问题、规律值得总结、困难不足值得反思、潜力后劲值得挖掘。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坚持研究、深入思考,为推动我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