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
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逐年推进,出行的群众看见——
在城市,道路拥堵点少了,停车位多了;在乡村,公路有“路长”“网格员”,道路更清爽了,行车更安全了;在高速公路上,标志标线更规范,安全设施更完善……
公安交警惠民服务逐年升级,广大司机朋友发现——
车驾管“五办五减”便民措施让车辆和驾驶人牌证业务办理更方便;“网上办”,让异地检车、异地申领驾驶证成为现实。交通诱导信息和道路警示信息,打开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就能及时收到……
贵州公安交警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奋力推动交通管理工作大踏步前进,努力实现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安全稳定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为“十四五”时期贵州公安交管工作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共建共享 构建共治新格局
“大家好,我是亚洲体操冠军杨胜超,很荣幸担任贵州交警交通安全公益宣讲人。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请让我们一起承诺:文明守法,平安回家。出门在外,行人朋友要看信号灯、走斑马线,驾驶人要文明驾车、遵法守规,让我们共同维护安全、文明、有秩序的交通环境。”
“文明守法,平安回家”,是2022年全国第十一个“122”交通安全日的主题,简单明了的八个字,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深刻内涵,道出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期许——每个人都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文明交通的践行者,文明出行需要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努力与付出。聘请我省国际级运动健将杨胜超担任贵州交通安全公益宣讲人,发动广大交通参与者共同关注交通安全,是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在道路交通安全协同共治方面的又一探索创新。
在榜样的带动下,交通文明新风劲吹黔中大地。2022年,遵义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在遵义部署开展了“交通安全我先行,出行平安共守护”主题宣传活动,遵义交警走进全市1000家重点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同步组织开展“千企宣誓”和百万驾驶人线上线下签名承诺活动。活动开展以来,遵义全市共13万人参加了交通安全线上签名承诺,全市1万家企业重点驾驶人展开了集中宣誓活动,全市干部职工、驾校学员共100万余人参加了线上线下签名承诺活动。通过庄严的宣誓仪式、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让交通参与者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让交通安全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人人重视交通安全的大环境只是构建共建共享共治格局的第一步,交通安全治理作为一项社会工程,除了公安交警的努力付出,还有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
城市交通问题是牵动社会关切、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开展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2021年以来,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阳交警面对“行车难”“停车难”两大难题,提出“铁腕治堵”工作目标,以“政府总调度、交警提需求、社会提意见、部门抓落实”为统领,以“两高、两聚、两精、两协、两借”为思路,主动对接辖区政府、社区,交委、卫生、教育、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以及公交、医院、学校等单位,聚焦全市“32+N”个重要堵点和医院、学校、商场、景区以及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推动落实道路市政改造、共享停车、道路渠化、借道通行、公交摆渡等治理措施,全方位打响“治堵之战”,治堵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交通拥堵指数从2021年的1.935下降至目前的1.25左右,2021年第四季度交通拥堵指数全国排名由2020年同期第3名降至第12名,2022年前三季度排名分别为第10、12、44名,人民群众出行畅通便捷程度持续提高。
“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交通安全治理共同体,是实现交通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省公安厅交管局有关负责同志如是说。
近年来,党委政府空前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出指示批示,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并印发《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方案》《贵州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规定》,以省市两级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专班为载体,进一步强化了道路交通安全顶层设计。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应急、公安、交通、文旅、工信、住建、教育、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主动参与、齐抓共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格局初步形成,解决了一系列制约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
与此同时,在国务院安委会专项督导帮扶组的精心指导下,省政府出台全省道路交通运输领域“打非治违”专项工作方案,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健委联合印发《贵州省坚决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十条措施》,精准有效落实“人车路企”风险隐患整改要求,全面夯实了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基层基础。
省交通运输厅借助省政府将“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纳入民生工程的契机,推动全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改进程不断加快,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力度,启动高速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改造提升专项行动,全省道路通行环境安全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省卫健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水平的通知》等文件,积极探索“警医联动”机制,最大限度提升交通事故救援救治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了事故致死率。
全省各地深化运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全面实行社区、村组交通安全“网格化”管理……
从各级各部门联勤联动到全民参与共治共享,如今,全省交通安全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文明出行氛围浓厚,为着力推进道路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
坚持“两个至上” 预防事故保安全
全省公安交警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铭记在心,紧盯高速、农村和城市“三大板块”,积极适应新时代交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新要求,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态势感知”等“大数据+”道路交通管理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解决了一系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针对毕节高速公路“行人上路多”“非法营运多”“恶劣天气影响多”三大难题,毕节交警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推动将公安交警信息化项目纳入“十大民生实事”,搭建公安交警“大数据”融合指挥作战平台,新建高速公路监控卡口、气候感知设备,汇集视频监控、事件感知、流量预警等大数据,深挖信息潜能,实现了对恶劣天气、车流变化的自动感知,对重点路段、重点车辆的实时监管,对重点违法、突发事件的自动预警。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毕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2%和29.82%,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4.7%、55.9%、45%。
针对摩托车、电动车骑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难题,黔西南州交警积极探索“科技支撑+精准查处+立体宣传”的新模式,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抓拍骑乘摩托车、电动车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骑乘多人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同步匹配“5选1”教育惩处模式,查处与宣教并重,令全州头盔佩戴率由治理前的30%上升至现在的85%,全州涉及摩托车、电动车的事故次数同比下降了51%。
针对农村地区集体出行风险,铜仁交警试点搭建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出行风险预警模型,对农业生产活动高峰期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风险隐患实时研判、精准预警,紧盯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等重点车辆和违法载人、违法超员问题,发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综治力量,落实好“打招呼”、交通违法劝导和现场提醒监督,最大限度遏制了农村群众因集体出行乘坐不安全车辆导致的翻坠事故风险,创下了铜仁市较大交通事故三年“零发生”的好成绩。
针对沪昆高速沿线护栏锈蚀严重、公路护栏等级低,严重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黔南交警依托大数据深刻剖析事故背后深层次原因,按照“发生一起事故,歼灭一类隐患”要求,将高速公路护栏锈蚀等10条涉路隐患、州级自身排查出的42处隐患纳入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推动将沪昆高速护栏提质改造工程纳入全省高速交安设施安全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使全州道路安全隐患得到精准有效整改,受到国务院安委会专项督导帮扶组(道路交通组)高度肯定。
保障群众安全出行始终是贵州公安交警开展事故预防工作的原点,通过对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难题进行“精确诊断,靶向治疗”,全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取得显著成效: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从2018年的34起下降至2021年的15起,大幅下降55.8%;农村地区较大事故从2018年的22起下降到2021年4起,下降81.8%。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