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友
1月6日,安顺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2年的主要成就,描绘今年工作蓝图,勾勒发展路径,以咬定目标不放松、万众一心向前进的气魄,奋力谱写安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疫情跌宕反复、风险交织叠加等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安顺市按照市委“1558”发展思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稳”的工作基础不断夯实,“进”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好”的发展趋势不断凸显。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提质、产业后劲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全力主攻“四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十大重点工业产业突破发展,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现代能源三个首位产业产值占比达66%。新引进大数据市场主体73家,谋划开放大数据应用场景53个,开工建设大数据重点项目33个,成功组建首支大数据产业基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四改”,改造棚户区1.4万户、老旧小区1.36万户、背街小巷66条、地下管网308公里;治理问题楼盘,41个项目复工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粮食产量达98.9万吨;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130万亩,产值48亿元。预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5%。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13个,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盘活普定普屯坝、关岭木城河等4个旅游项目;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7万元,同比增长16%,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17万户,率先在全省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集点全覆盖。
——全力扩大有效需求。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位居全省前列。实施重大项目605个,完成年度投资597亿元。产业投资、民间投资不断扩大,占全年投资总额比重分别达35%和50%。创新实施“瀑乡安顺·助商惠民”促消费专项行动,拉动消费增长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推出财政涉农产业资金“2215”投入模式,构建“农银企”农业产业发展共同体,组建18家SPV公司。统筹“三个80%”财政增量资金,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探索推出新能源项目股份合作开发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17家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8家集团公司。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事项达70%以上,新增市场主体3.4万户。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个,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实施科技“揭榜挂帅”项目5个。引进中国长征火箭公司、中经城投集团等优强企业120家,新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0亿元。深化与广州东西部协作,引进51家企业落户。黄果树“三碗粉”、山水汇晨家居等产品成功进入欧美市场,预计全市货物进出口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38%。
——全力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完成营造林19.87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32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400余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9%以上。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
——全力防范风险隐患。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全力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推进平安安顺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开展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化解攻坚专项行动,化解率100%,排名全省第一。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3%。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23所,新增学位4810个、床位540个、餐位2970个。新增3家二级妇幼保健院,安顺市养护院成为全省首家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样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在健康贵州建设行动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83元/月和5298元/年。
2023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总体要求
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1558”发展思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谱写安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左右、15%左右、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16%左右、34%左右、4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和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85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1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6.2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能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调控范围内。
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聚焦强优势壮实力,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推动旅游业高质高效,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挺起安顺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聚焦挖潜力扩内需,坚定不移稳投资促消费。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消费。
聚焦促融合提品质,坚定不移推动城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联动发展。
聚焦赋动能激活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聚焦打基础强支撑,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聚焦抓保护重治理,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加快生态修复,加速绿色发展,让“青绿”之色永驻美丽安顺。
聚焦防风险保安全,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突出抓好安全生产,全力防范债务金融风险,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聚焦兜底线增福祉,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积极促进居民就业,抓好健康安顺建设,推动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8所、中小学15所,新增学位4190个、餐位3000个。
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达到2500张;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托位达到7900个。
打造8个儿童之家示范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实现建制县(区)全覆盖。
为在岗环卫工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对12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无障碍设施改造。
打通“断头路”10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200个;优化城市公交线路5条。
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00公里,完成5座普通公路危桥改造。
开工建设市污水处理四期工程,力争建成投用;建设污水管网9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8万户。
全市公益性岗位累计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
提高乡镇消防应急能力,建成90个基层消防工作站和12个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
农体工程更新维护40个,建设社区健身路径和三人制篮球场40个。
加强政府建设
突出政治引领,坚决做到忠诚为政。
永葆奋斗初心,坚决做到为民施政。
强化法治建设,坚决做到依法行政。
发扬实干作风,坚决做到担当勤政。
严守纪律红线,坚决做到廉洁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