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许多贵阳市民餐桌上的美味,就是用我们基地产出的鱼烹饪的。”位于望谟县边饶镇坎边村的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里,技术负责人裴光祥站在生态流水养鱼池旁,一脸自豪地说。
举目望去,阳光下一个个方形、圆形的鱼池格外耀眼。凑近细看,鱼池里养着密密麻麻的鱼儿,裴光祥撒下一把把鱼饲料,鱼儿纷纷跃出水面抢食。
“养鱼的水源自旁边的拉稍河,通过引水暗管自流到沉砂池,净化后注入鱼池中,而养殖尾水通过分区净化后,实现达标排放。基地采用集中鱼池高密度生态养鱼技术,产量大、周期短、管理方便,养殖的鲈鱼、草鱼和丁桂鱼等中高端家鱼,主要销往周边县城以及贵阳市场。”说起在边饶养鱼的心得,裴光祥头头是道。
裴光祥是毕节市织金县人,2013年大专毕业后,前往广东投身水产养殖行业,成为一名年轻的养鱼能人。看好贵州生态渔业的大好发展前景,2016年,他带着一身本领回到贵州发展。
好水养好鱼,边饶镇气候温和,水资源充足,发展生态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当地动过规模化发展水产养殖的念头,可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只能眼睁睁看着清澈的河水哗哗流走。
2019年,望谟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贵阳农投集团,发展设施流水养鱼项目,整合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入股资金参与项目固定分红,选址坎边村拉稍河边的一处乱石滩,建设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开启了一场乱石滩变身“聚宝盆”的神奇之旅。
高密度流水,养出肉质紧密、鲜嫩肥美的鱼。每逢撒网捕捞的时候,一幅幅“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频繁上演。家住坎边村大院组的村民黄仕胎,是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的“大厨”,每天为基地的工作人员做饭是她的主要工作。今年46岁的她种了半辈子地,也操持了半辈子家务,以前从未想到同样是炒炒菜、煮煮饭、扫扫地,就能每个月领到2500元的工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仅务工费一项,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就支付8万多元,坎边村不少群众因此增加收入。此外,每年还有分红等多项收益,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瞄准鲈鱼等高端家鱼旺盛的市场需求,发挥边饶镇资源优势和贵阳农投集团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不断培育壮大生态渔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通过工厂化智能养殖,边饶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出售成鱼200吨,实现约600万元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