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凤冈:缕缕珠海情 铺展“星丝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嘟叽叽,嘟叽叽,嘟叽叽……”

一声接一声,清脆悦耳。坐在验针机工作台前,工人李义珍盯着梭过眼前的蚕丝被,一丝不苟。明亮的大厅里,拉绵的,行缝的,铺面的,拉伸的,女工们忙而有序、有条不紊,用双手巧织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贵州凤冈经济开发区的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生产线,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成挂的产品色白如瀑。生产季节,来自山村的农民把绿色桑叶喂养蚕宝宝吐丝成茧,送到这里进行选茧、煮茧、剥茧、开棉、晒棉、拉伸等流程生产,再经过定点加固、检针台检验、细节把控、包装等工序,一条条轻柔的蚕丝被就这样被生产出来,远销外省。

这是一个从“绿”到“白”连接着乡间农民增收和工厂工人挣钱的富民产业。“一缸清水一张弓,一张桌台一巧手,就是蚕丝匠人的全部。”公司负责人梅山标说,这是一个精致活,讲究的是一个“巧”字。

在凤冈,蚕桑正成为一项一产二产融合的重要富民产业,在县政府引导下,各镇(街道)不断扩大种植养殖规模,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快,截至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增至56700亩。待所有的桑树成林丰产时,全县每年预计可养蚕18万张,可产鲜茧9000吨,蚕农可实现增收4亿元以上。到了制造端,预计企业每年可生产蚕丝被约20万条,5A级高品位白厂丝约1000吨,年实现工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年实现税收约1000万元。可直接提供千余人的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就业超5万人。

难能可贵的是,2013年,上海市奉贤区对口帮扶遵义市凤冈县,凤冈县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招商引进上海水星家纺集团,于2020年7月投资成立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投资4100万元,建立集桑、蚕、种、茧、丝、绸和丝绵研发生产全产业链的产业基地,成功推出水星一号七彩蚕丝、蚕丝被、蚕沙中药枕、桑叶茶等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经上海、广东等城市,销往东南亚、东亚等国家和地区。

2021年,继上海帮扶遵义后,粤黔协作再谱新篇。在上海原有帮扶基础上,广东省珠海市接力加大支持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做强龙头企业、扩宽销售市场,促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产业帮扶不断档。

近两年来,一场“三链融合”的产业协作开新枝发新芽。

扩大规模完善供应链。采用“公司+合作联社+蚕农”的模式,统一采购优质桑苗及蚕种,提供专业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珠海市香洲区投入资金600万元,为凤冈县14个镇(街道)新建大蚕房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物联网智慧云农系统,着力提升养蚕质量和产量;投入资金600万元支持蚕茧生产物化补助,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发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对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投产桑园3.3万亩,年产蚕茧29.75万公斤。

扶持龙头延伸产业链。该县投入协作资金400万元,为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冷库1座,投入资金300万元为该公司购买缫丝设备、打棉设备、烘茧设备等,切实为企业推进蚕茧加工和投产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培育为规上企业,解决就业200余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多万元。

创新合作打通市场链。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消费市场,创新合作方式,引进香洲区国有企业正菱集团,注入资本500万元与遵义星丝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建珠遵协作蚕桑产业园,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技术培训、企业品牌、市场开拓注入新动能。

“春蚕奉献人间爱,吐尽心中万缕丝,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小小的蚕丝连起了珠遵山海协作情,桑蚕产业已成为带农联农产业帮扶典范,助推凤冈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3-01-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2992.html 1 凤冈:缕缕珠海情 铺展“星丝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