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岳端 周梓颜 陈祖嘉
2022年12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从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将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贵州将如何跟进?医疗和生活物资如何保障?如何做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工作?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贵州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对我省落实国家“新十条”情况和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01、工作重心从防感染 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
“请问调整到‘乙类乙管’以后,全省防控措施方面有哪些调整变化?”
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玉琼介绍,我省结合实际,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统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有序做好政策措施的调整优化方面,贵州严格落实7个“不再”要求,即不再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行隔离管控,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查验健康码和场所码,不再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健康码实行“红码”管理,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不再对社区(村居)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同时,除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外,其余人员实行“愿检尽检”。
在疫苗接种上,符合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全面提高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接种覆盖率。
在治疗药品及检测试剂的储备上,对照国家居家治疗常用药目录,结合我省药品生产企业相关情况,制定了符合我省实际的常用药参考目录和储备药品品种目录,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按要求加强储备。
同时着重加大医疗救治保障力度,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用好“贵州省新冠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医疗机构开通24小时线上诊疗、购药、咨询等服务。根据感染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实行分级分类救治。严禁医疗机构门急诊推诿、拒诊新冠感染患者。
此外,全省正有序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张玉琼介绍,对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点人员,分级分类建立需求清单,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全力做好辖区群众就医需求保障。村(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配合,为辖区居民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健康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建立重症患者就医转诊渠道。
02、全面落实基层首诊 加快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实施“乙类乙管”,我省在医疗救治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巍介绍,2022年12月7日以来,我省医疗系统按照国家“新十条”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所有医疗机构都可接诊核酸阳性患者。
目前,全省全面落实基层首诊,共设置647家发热门诊、1665家发热诊室和16165个发热诊疗点;县级赴乡、村两级开展救治指导8612人次;乡镇卫生院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救治指导20448人次。
其次,加快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全省70家三级医院共建成综合ICU病床2757张,可转换ICU病床2294张;有床旁监护仪38914台、有创呼吸机3304台、无创呼吸机2443台,每张重症床位均配有床旁监护仪和呼吸机这两种治疗呼吸重症必需的设备;通过跟班学习等方式,让所有临床医生都具备呼吸重症患者基本救治能力。
同时,全力做好医疗机构药品储备。全省医疗机构现有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镇痛药、祛痰止咳药物、中成药四大类药品共629.7万盒。坚持中西医并重,向社会公示三个中医预防方,指导居民合理使用预防汤剂,提高免疫力。
“此外,建立省级龙头医院分片包保工作机制”,张巍介绍,由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家全省综合救治能力最强的医院,分片包保指导9个市(州)的新冠感染患者救治工作。同时建立三级医院包保指导救治机制,各市(州)指定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综合医院,对口包保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救治新冠感染患者。
03、建立绿色通道 全力保障老年人就医需求
“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易发展为重症患者,该类人群始终是救治工作中关注的重点。”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巍说。
在救治工作中,我省首先通过以网格化布局的医联体,保证所有老年人都能够被网格化医联体全覆盖,全部纳入到管理范围中来。其次对老年人基础健康状况进行分级管理,建立红黄绿三个类别的健康档案。红色和黄色对应风险相对较高的老年人,进行专案管理,实行村(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二对一”服务,指导其健康监测、合理用药和抗原自测等。
同时,医联体牵头医院通过派驻专业人员驻点诊疗、远程指导、巡回医疗和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基层提升对老年人的重症早期识别和快速处置能力。“一旦老年重症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无需逐级转诊。”张巍表示。
04、强调度、抓生产、保重点 着力保障防疫物资供应
发布会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曦表示,目前省内一些地区还存在相关药品物资供应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全省要求各地各级工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密切监测了解基层需求,聚焦群众关切的重点药品和物资,不断提高供应的精准度,努力满足基层和群众的用药需求。
首先要全力组织流通企业及电商平台供货。加强对全省重点医药流通企业的对接协调力度,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销售渠道优势,让群众能够多渠道买到相关对症药品。
其次要抓紧组织省内企业生产。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梳理省内药企生产的30多个对症品种,与省卫健部门共同推荐形成了本省的“新冠病毒防治相关药品地方品种推荐目录”,正组织企业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陈曦介绍,协调省外调运至我省的5吨平价布洛芬生产原料,已有1吨正式投料生产,预计1月10日后可陆续出产布洛芬胶囊480万粒,剩余原料正陆续到货。此外,还向基层医疗机构公布了本省的“新冠病毒防治相关药品地方品种推荐目录”中相关药品生产厂家联系电话,确保第一时间点对点联系到生产企业买到药。
与此同时,积极向国家工信部紧急申请支援贵州连花清瘟、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原检测试剂等重点药品和物资。2022年12月25日至今,国家已累计向我省发出抗原检测试剂200万人份、对乙酰氨基酚400万片、布洛芬700万片、连花清瘟100万盒。结合当前疫情发展新形势,还将向国家及有关部门重点协调组织供应新冠小分子治疗药、血氧仪和呼吸机等治疗仪器,不断提高医疗救治保障能力。
陈曦说,对相关药品和防疫物资,我省按照保基层、保重点的原则进行保障,对9个市州的88个县(市、区)以及县以下乡镇卫生医疗机构进行重点投放,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药品保障;保障65岁及以上老年重点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对133万名6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免费发放“防疫健康包”,更好地为老年人中的重点人群提供暖心服务。
05、全省乡镇社区发热诊室 全部建成投用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如何提升农村地区医疗诊治能力,保障农村地区用药和就医需求?
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玉琼表示,全省始终把做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至目前,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每日接诊最大能力为8.6万人。
一方面是发挥县级医院主阵地作用。县级医院主要保证普通型以下患者的就诊需求,有三级医院的承担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二级医院设置重症医学科,作为三级医院有力补充。同时,发挥县级医院本地医共体龙头作用,统筹县域内医疗资源,就近就便合理分流患者,减轻患者异地就医负担。
在夯实基层医疗救治网底方面,在村卫生室等开设发热诊疗点,积极扩增基层接诊发热病人的容量,最大限度分流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减轻医院接诊负担,让宝贵的医疗资源用在最需要的患者身上。
同时,充分发挥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优势,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服务,帮助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水平,帮助农村患者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张玉琼介绍,省市县专家指导组还通过远程、现场培训等方式,对基层医务人员围绕重症患者早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服务、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等方面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基层诊断和救治能力。
省直有关部门建立日调度、日补充机制,确保一半以上药物到基层;同时,通过发放“防疫健康包”等方式,对重点人群提供免费送药上门服务,全力保障农村群众用药需求。并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相应资质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照诊疗规范使用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冠病毒早期感染者。
06、农村疫情防控成立专班 农业稳产“菜篮子”有保障
“农村的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留守儿童等重点防护人群比重大,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农村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救治服务能力相对有限。当前正值春节临近,外出务工人员和大、中专学生陆续返乡过年,农村走亲访友频繁,给疫情防控增加难度。基于这些考虑,近日,我省设立了各级农村疫情防控专班,这也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元鑫介绍。
据介绍,专班主要有四项主要职责职能,包括推动压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疫情防控责任,统筹调度农村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到位;推动协调解决农村疫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各地保障农村医疗资源的调配,特别是重症人员得到及时有效医治;统筹抓好当前农村稳产保供等各项工作;总结好、推广好基层各地防控经验和好的做法。
同时,我省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制定印发《贵州省蔬菜保供基地规划》等政策措施,划定了8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抢种了15万亩速生蔬菜,重点调度了274个生猪、45个禽蛋重点保供基地,组织下派86个蹲点工作组包县指导,有序有力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加强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保供情况进行市场监测。
根据目前调度,全省在田蔬菜面积450万亩、日均可产约3.5万吨,日均需求约为2.1万吨;生猪存栏1619万头、日均可出栏约8万头,实际需求约为每日5.1万头;蛋禽存栏4500万羽,日均可产蛋约830吨,实际需求每日630吨。
“可以放心地告诉大家,我省‘菜篮子’产品供给是有保障的。”张元鑫表示。
07、我省疫情已达流行高峰并进入平台期 个人防护仍需注意
“现阶段,贵州疫情已达流行高峰,进入平台期,感染人数将会逐步下降。”省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杨光红说,但即将到来的春运、春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活动增多,节假日聚集性疫情以及1月8日“乙类乙管”后入境新冠病毒感染人员引发的疫情流行不容忽视,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防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为进一步削峰压峰,杨光红提示大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符合接种条件的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外出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尽量减少参加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同时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加重时,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同住人员感染时,其他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加强症状监测。保持生活规律和充足睡眠,注意咳嗽礼仪;做好居室、工作场所等区域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物品保持干净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春节期间有返乡计划人员建议准备充足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符合接种条件人群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在返乡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等个人防护,同时返乡后尽量减少聚餐聚会等人群聚集性活动。
杨光红同时建议,老人、孩子、有慢性病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应尽量不安排远行,减少外出走亲访友,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居家,不外出,尽可能减少与家人接触。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阳康”后,也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