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道真:“飞地”香菇格外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世容

冬日的道真自治县玉溪镇淞江村沿河村民组寻剑坝食用菌园区内,一个个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菇农们穿梭于满棚菌垄间,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

这个食用菌园区就是当地人口中那块跨越山水的“飞地”。玉溪镇池村村利用茅台集团食用菌产业发展帮扶资金500万元,在基础设施完备的淞江村蘑菇园区建设45个“飞地”食用菌大棚,两个村通过跨地共建园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突破区位和资源掣肘,实现产业集聚、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池村村过去是贫困村,村内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交通不便,发展一直受到制约。2021年,茅台集团食用菌产业发展帮扶资金500万元让池村村人犯了难,村里没有合适的土地用于发展食用菌大棚,且相关配套设施不成熟。

“我们心里直犯嘀咕,池村村没有发展食用菌大棚的先例,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害怕花这么多钱建大棚,最后打了水漂。”玉溪镇副镇长罗海雄回忆。

“池村村有资金、没资源,我们淞江村的食用菌产业园有发展基础,两村可以合作共建。”淞江村党总支书记韩俊建议。

想法一经提出,便获得各方点赞。在玉溪镇党委的支持下,两村大胆开拓创新,提出整合淞江村土地资源和池村村扶持资金,探索出一条建设“飞地”食用菌大棚,抱团发展的新模式。

一块产业“飞地”,摘掉了池村村贫困村的帽子,也为两村共同富裕进行了有益探索。2022年,“飞地”食用菌大棚为池村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为淞江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郑代志是池村村人,听说发展“飞地”食用菌大棚,在外务工的他随之来到淞江村,承包了3个食用菌大棚,开启创业路。

“一出大棚就是冷库,配套跟得上,收购价格有保底,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郑代志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种植管理科学得当,郑代志菇棚里的菇长势喜人,一级菇达90%以上,2022年收入23万元。

“坚持强强联合,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充分发挥两个村各自的优势,由‘单个打拼’向‘抱团发展’转变,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成果共享的互利联结机制。”罗海雄介绍。

--> 2023-01-0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2733.html 1 道真:“飞地”香菇格外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