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南州:

奋力谱写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

三都自治县都江镇控抗村美丽的秋色。 杨鸿新 摄

王维维 陈庆 高荣华

今年,黔南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621.78元,增速16.4%、排全省第1位;全口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76.6%、75.9%,均排全省前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61亿元,增长5%,总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居全省第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3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居全省第2位;新增就业6.21万人,居全省第2位……

12月29日,黔南州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匀东国际会展中心大礼堂开幕。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钟阳向大会作报告。一年来,该州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解决问题、加速发力”克难攻坚、担当作为,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就是向人民交出的答卷。

——这一年,黔南锚定发展目标,保持发展定力,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0亿元(预计数,下同),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增长2%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9.35万元/人,居全省第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3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居全省第2位。

——这一年,黔南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得到省级要素保障,获批建设用地、能耗指标总量均排全省第1位,新能源电池材料“风口”产业在建拟建项目总数、投资总额和产能全省领先,年度新增产值75亿元,拉动工业增长4.9个百分点,“硬核”地位初步彰显。

——这一年,黔南坚持民生为本,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稳日子,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3%、16%,发放困难群众兜底保障金11.3亿元,社会救助绩效评估连续三年排全省第2位。

回顾2022 成绩单亮眼

做优产业做强实体 “四化”建设步伐加快

扭住“风口”产业集中发力,工业结构趋优动能增强。

坚持州县一体、专班调度,集中资源要素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推动裕能、磷化、川恒等重点项目快建快投,初步形成以正极电池材料及电解液为引领的产业链条。

现代化工、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850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产值65%,其中现代化工在全州工业占比和全省化工行业占比均超过30%。“三区四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30亿元,全州占比64%。

更加关注规下企业生存发展,开展全覆盖走访服务,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4.8%,排全省第1位。培育和认定“专精特新”企业45户,居全省第3位。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11个,居全省第2位。完成工业税收80亿元以上,占税收50%以上。

突出稳粮油优结构延链条,农业“基石”作用凸显。

水稻全程机械化面积排全省第1位。高金、富之源等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相继投产,精深分割产能跃居全省第1位。新增提质茶园23万亩,茶叶产量5.96万吨,增长14%,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都匀毛尖品牌纳入国家精品培育计划,都匀市获批创建国家(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刺梨提质增效面积10.6万亩,产量排全省第1位。蔬菜、水果、中药材单产增幅分别为12%、18%、17.4%,均在全省第一方阵。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家,居全省第2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8%,居全省第一方阵。

紧盯“聚人生财”,城镇建设稳步推进。

聚焦“产业聚人、就业留人、政策引人”发力,新增园区就业0.7万人以上、城镇学位2万个,带动城镇转移就业3万人左右,预计城镇化率达54.3%,与全省平均差距缩小到1.2个百分点。

综合施策纾困解难,旅游产业加快复苏。

出台旅游产业化“1+9”政策措施,新增规上旅游企业51家,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居全省第一方阵。

荔波古镇获评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龙里卢浮宫酒店获评5星级旅游饭店。小七孔景区旅游业态升级及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11个,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平塘水龙节入选2022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水书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贵州茶类世界级非遗空白,增添体旅、文旅、茶旅融合新动力。

强化服务积蓄动能 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落实惠企政策,全力纾困解难。开展“政策找企”,建成“贵人家园”平台,注册市场主体21.4万家,注册率54.6%,排全省第1位。落实“留抵退税”助企纾困政策,退税65.9亿元,居全省第3位,惠及市场主体2094户。

出台23条市场主体培育措施,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4.9%,居全省第2位;净增市场主体4.94万户,新增上市后备培育企业6家。全州“四上”企业2839户,居全省第3位。重新申报认定民贸企业348家,排全省第1位。

建立项目融资对接、联评联审工作机制,形成“1+N”项目谋划储备库,动态储备项目2900个以上。全年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186亿元,增长22%。完成省、州重大项目投资740亿元。引进产业项目56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6个,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25亿元。市场化招商成为全省创新亮点。

创新突破争先创优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行“全省、跨省通办”“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一窗通办”事项达100%。职业教育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实践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汇编”,河(湖)长制派工单制度被水利部作为“2021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全国推广。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3.62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获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46项。科技创新主体持续扩大,“三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379家,排全省第1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排全省第3位。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考评跃升全省第1位。

在全省率先消除外贸“空白县”、实现供港活猪自营出口。落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2家。与8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进出口贸易额25亿元。实际使用外资976万美元,增长495.1%,排全省第2位。

生态优先防治并举 低碳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深入推进“六项行动”,完成营造林46万亩、国储林项目51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荔波发放全省首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推动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增省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9家。平塘、荔波成功创建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持续抓好中央、省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完成瓮安成功磷化、独山东锑等问题整改。扎实开展“三磷”、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专项治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排全省前列,被评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稳定”市(州)。

巩固成果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形成“七化”防返贫机制,消除7.45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47.59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投入5.86亿元打造37个精品型试点村寨,建成项目679个;投入产业资金10.29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47个,带动16.94万户61.27万人增收。建成美丽农村路及经济示范走廊337公里。新增集体经济百万元村4个,全州累计达到80个。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超额完成农村厕所革命任务。

深化教育、医疗、产业、劳务、消费等领域协作,互派专业技术干部740人,争取协作资金4.7亿元、中央定点帮扶资金3.07亿元,实施项目351个,采购和帮助销售黔南产品33.8亿元,超额完成东西部协作年度任务,排全省第1位。

坚守初心用力用情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探索政府推动、东西联动、企业促动、基层发动工作机制,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66万人。在全省率先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热线,首次面向“四化”企业拿出不低于50%就业见习岗位招募,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7.24%,排全省第1位。

新(改)扩建普通高中11所、义务教育学校23所、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18610个。荔波县列为第一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建成省级强基工程学校2所,累计达到11所。黔南师院国家级一流专业数量排全省市(州)高校第1位。盘活闲置低效资源,全省预科教育基地落户独山。黔南职院获批省级“双高”学校。

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州级医疗集团建设,启动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95.39%。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逐年下降;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04个,排全省第1位。

在全省率先开展超龄环卫工参与工伤保险试点工作,社会保险参保344.63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4%。在全省率先开展养老服务设施“三级5类”示范创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评估排全省第2位。率先将村(社区)常任干部纳入公积金建缴范围。

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政府自身建设有新突破

扎实开展“十不折腾”专项行动,大幅压缩行政审批时间,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9个指标政府端便利度达到全省最优水平,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由226项减少为35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2件、政协委员提案262件,办理司法建议50件、检察建议35件,回复率均达100%。州县两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均达100%。行政诉讼行政机关败诉率11.83%,全省最低。出台推进法治政府创建12条措施,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开创全国民族自治州创建先河。

--> 2022-12-30 黔南州: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2477.html 1 奋力谱写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