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康 陈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冉阿建
思南县孙家坝镇双山村,今年夏季当地干旱曾持续60余天,但村民们打开水龙头,家里的自来水水压依然稳定。
位于乌江支流的孙家坝镇,虽然河水常年不断,但728米的平均海拔、溶蚀性喀斯特地貌使其成为思南县的“四大旱乡”之首,双山村曾是旱乡里最缺水的村子之一。
如今,在贵州构建“大水网”的布局下,思南县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孙家坝镇构建了覆盖全镇17个村的供水网,全镇2.2万人用上了稳定自来水。
水困不再,治水提速。贵州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挂牌督战等专项行动,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省级以上资金113亿元,解决1258.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建成11.4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90.4%。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学建好水源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沟壑纵横,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欠账,水资源利用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等矛盾较为突出。
为破题水困,贵州以“构建大水网、保障水安全”为主线,建设了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推动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系统治理。
2011年,思南过水湾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开工,思南向“水困”发起冲锋。2020年12月,“十库、八厂、七支线、两联接”覆盖全县、互联互通的“大水网”全面建成,思南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大水网’打破分片区供水模式,实现了县内的‘南水北调’‘东水西送’,水不再分河东、河西。”思南县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陈华介绍。
建好水源头,思南在资金和水源两个方面科学发力。一方面以水利扶贫三年行动为契机,成立思南水务投资公司,作为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务投(融)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水利融资工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现有水库和在建水库,进行改造升级,作为城乡供水水源点。通过规划的7条干支管把水源接入全县28个乡镇集镇、街道及部分村级供水站,最后与进村入户的管道对接,实现水源、水厂互连互通,建立起以水库为水源点、水处理厂为节点、供水管网为联结的城乡饮水安全网络。
“随开随有,3楼用水都没问题,再也不用去挑水了。”看着水龙头里的哗哗流水,71岁的孙家坝镇双山村村民黎育仲高兴不已。
思南县破解水困难题的过程,是贵州为山区群众建好水源头的缩影。
2022年,全省在建392座、新开工10座水源工程,完成蓄水验收23座,实施87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1年至2022年,贵州多方筹集各类资金17.29亿元,完成645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5420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一批批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是贵州在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工程性缺水,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系统提升管护效果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
针对分散式供水工程多,建设和管理均存在很大难度,以及许多水利工程建好之后,因水源枯竭、工程管护不到位、因灾损毁等无法持续发挥效益等问题,贵州出台方案,综合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多种形式管水防范,有效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创新实现“一龙管水”模式。
罗甸县完善管护体系,出台方案,将城乡供水管网、村庄供水管网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范围,推动城乡供水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以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为支撑,“大中小”连通、“点线面”结合的供水系统,有效破解了“一地一水”“各管各家”的城乡二元结构。
罗甸县还分类落实责任破“难点”,探索出“企业﹢农村供水服务队”服务模式,明确企业负责15座集中连片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农村供水服务队负责316处单村单寨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有效破解农村供水管护缺失难题,农村供水水质、水量可靠率逐步提升。
丹寨县则探索出农村供水科学化智能化管理,组建供水公司,充分利用“智慧水利”智能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行农村供水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水厂水质、运行工况。目前供水公司管理6个区域27个村,采用水厂集中统一供水和县城供水延伸供水,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管理覆盖供水人口57304人,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36%。
贵州省还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在农村供水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增设短信调度方式,直接调度农村供水工程覆盖村的村干部、管水员,畅通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渠道。同时,制作培训教材和教学视频,指导各地开展农村供水管水员培训,不断提升农村供水管水员管理水平和实操能力。此外,贵州启动农村供水保障立法工作,目前已完成农村供水条例(草案)编制工作方案,正在开展立法前期论证准备工作。
贵州农村供水工程逐步实现有制度管、有资金管、有人员管,工程持续良性运行,农户长久受益。
幸福水浇灌致富果
“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已成为贵州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现在灌溉条件有保证了,交通设施改善了,我们种的梭筛桃红澄澄的,销量可好了。”普定县陈家寨村梭筛组村民李大爷笑着说。
2019年,普定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开始了探索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旅程。始建于2010年的普定县化新农业园在多年的运行中,灌溉设备已老旧,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深入,曾经“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灌溉管网实现了“打通最后一米”。
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化新农业园区修建蓄水池60口、提灌站1座、灌溉管道4.99公里、机耕道4.78公里,灌溉用水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供水得到切实保障。
如今,化新农业园区已发展成为安顺市蔬菜基地,农民人均收入从以前的不足25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元以上。
在平坝区高田村的5万亩蔬菜基地,每天都会有几十车蔬菜运往东部沿海地区,这是当地村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项目。今年虽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天气,但农作物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为了提升蔬菜基地抗旱能力,平坝区水务局对连架河水库进行扩容,不仅确保了高田灌区用水,还向周边多个社区村寨供水。
大方县对江镇坝区种植的豇豆、黄瓜、白菜等蔬菜鲜嫩,并正常供应大方及周边城区。这一切得益于大方县对整个坝区输水管网进行修缮,并及时地对水库进行调度。
修工程、铺管道、建沟渠、保供水……贵州引来甘甜之水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群众从过去找水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增收致富产业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