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收藏各类窗雕、窗花、家具等老物件8000余件

凤冈乡村院落里有个民俗博物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深冬的雨后,凤冈县绥阳镇街口人流量比以前要少,一栋风格复古的院落里,不时响起机器声,数名工人正在忙碌。

“再过1个月,把院坝硬化了,就不会是满脚泥浆了……”练发旭说,这个正在建设的院落就是贵州省老夷州民俗博物馆,他就是这个博物馆的负责人。

迈过门槛,施工声小了不少,角落的池塘清幽雅致,游鱼浅游,庭院中种植的各式花草,大部分都绿油油的,赋予整个空间自然灵动的气息。沿着木质楼梯到达二楼的房内,摆放着两张雕刻精美八仙桌,两侧是太师椅,各种木质精雕饰品在墙上参差错落。

这些古色古香的物件都是练发旭历时多年搜集的藏品,20世纪80年代,刚刚结婚的练发旭做起了小生意,平时到农村收购中草药、当地土特产、古钱币等物件,等到赶集日拿到集市售卖。尽管每次进货量交易量都不大,却让练发旭渐渐练出些眼力。

1985年的一个赶集日,练发旭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市场,整理好货物,等待客户。摊位上的几枚古钱币引起3位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客商驻足,一番攀谈后,客商问练发旭能否帮忙在当地收购明清的古家具,并向他展示了他们所需要收购的家具样式照片。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练发旭在下乡收购土特产的过程中,便收购了一对官帽椅,在第二次赶集的时候,这几位浙江客商再次前来,当场就将这对官帽椅收购了,还付了500元定金,让练发旭继续到农村收购古家具。

“这对官帽椅就让我赚了60元,过去赶一次集,生意最好的时候也只能赚这么多。”练发旭说,有了这一次的甜头,还有浙江客商的定金,让他看到了新商机。“接下来的一个月就收购了一大车,300多件,赚了3000多元,那个年代这个收入很可观。”

尽管收购古家具挣了钱,但练发旭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中药材和土特产收购上。1992年,因为中药材市场价格波动,练发旭判断上出现失误,中药材生意亏了10多万元。为了回笼资金,练发旭将收购的所有货品亏本售卖,那段时间他放弃了赶乡场的营生。

后来,他做过生猪生意,养过蛇,生猪生意赚了6万元,但养蛇又亏了10多万元。亏损的资金有部分是借来的,一年下来还利息都需要1万多元,这让他心里十分焦灼。“当时觉得还不上钱,都准备出去打工了。”

1995年,练发旭又回到老行当,下乡收购古家具、钱币等老物件后转手出售,直到1999年把债务还清。在这4年里,练发旭渐渐地对这些老物件多了一份感情,各式各样的各具特色的藏品都成了他眼里的宝贝。

正在建设的博物馆东南侧一个更大的两层四合院内,数十个房间已堆满了各种旧物件,大到架子床、红木柜子、花轿、座椅;小到琉璃花瓶、铜茶壶、窗花部件等藏品。练发旭在收集老物件的同时,还开始摸索修复一些破损的老物件,亲自上手清洗、修复、打蜡、装箱,后来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开始从事家具和其他老物件的修复。

渐渐地,练发旭转手卖出去的老物件越来越少,留下来的老物件越来越多,他萌生了建立贵州省老夷州民俗博物馆的想法。“我就想,要把这些留着时光痕迹的宝贝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大家记住传统手工艺的美,所以我就想开一个民俗博物馆。”练发旭说。

2011年,在凤冈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练发旭开始修建博物馆,2013年,博物馆正式落成,收藏的各类窗雕、窗花、家具等老物件约有8000余件,以地方民俗物品为主,有从明朝到建国前的家具、书画、傩文化藏品等。

目前,博物馆还在扩建中,练发旭正按照相关程序申报贵州省非国有博物馆。

在创办博物馆过程中,练发旭还成立了贵州发旭仿古建筑建设有限公司、凤冈县老夷州民间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先后承建了播州区平正石头城、晴隆古城等古镇建设项目,从老物件的收集、修复,到创办仿古建筑公司,练发旭做的已不局限于一门生意。

“有了现代雕刻技术加持,让仿古雕刻变得更加亲民,更容易走进大家的生活,其实这也是一种传承。”看着日渐成型的博物馆,练发旭眼里有了新的憧憬。“在博物馆内,我还融入了复古民俗,配套本地餐饮、戏台,让前来参观的人住下来,了解老夷州文化,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仡佬族傩戏。”

近年来,练发旭先后协助遵义市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等收购民俗藏品600余件。如今,他在遵义的收藏圈中已小有名气,他也虚心向博物馆专家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开设博物馆进行知识储备,并围绕地方多民族富有特色的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文化传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夷州夜郎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精神。

--> 2022-12-29 收藏各类窗雕、窗花、家具等老物件8000余件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2348.html 1 凤冈乡村院落里有个民俗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