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天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四化”水平,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提升社会化水平。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良性互动,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是提升安置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举措。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的安置社区组织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安置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协作功能,广泛动员搬迁群众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或公共公益事项等社区协商实践,进而有效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注入法治化动能。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其关键在于用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和法治制度构建形成社区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实践中,要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平台作用,持续开展感恩教育、市民教育和法治教育,定期开展送法进安置区、移动法庭、法制讲座、法律服务,继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模式,做好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社区秩序和安定团结,营造出自觉守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做到安置区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探索数字赋能新路子,深化智能化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等带来了数字鸿沟、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是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等大数据产品等深度应用,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经验、新思路。以数字赋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治理,要秉持数字赋能、大数据思维等理念,一方面要创新安置区社会治理“智控”模式,引导用大数据开展社区服务,凝聚“整体智治”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要推进“数字化+网格化”建设,完善社区集约化信息治理服务平台,有效收集和疏导民意,推进安置区数字化治理,促进安置区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和便民服务智慧化。
打造专业化人才梯队,提升专业化水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不同于普通社区,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社区群众的社会适应、社区融入与市民化困境等需要社区治理主体给予专业应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常态化、专业化实务培训教育,培养骨干人才队伍。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试点,倡导医务社工、心理社工、物业社工、司法社工等专业社工常态化进安置区,参与社区治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孵化培育多类型的安置区志愿服务组织,推广“专业社工+志愿者”模式,不断提升安置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本文系科研基金项目〔2021KYQN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