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贵州天烨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郭欢说。
和郭欢一样在这家公司上班还有120多人,他们都依托这家公司实现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我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吸纳周边群众到公司上班,既为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公司培养稳定的技术工人。”贵州天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庆表示。
入驻毕节4年多来,贵州天烨科技有限公司一直秉承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壮大,现在可年产小型密封可充电电池2亿只。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毕节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各项就业政策,不断筑牢稳就业基础,守住保就业底线。
在织金县惠民街道搬迁安置点内,清达制衣服装厂每天都有工人忙碌。“为保障搬迁群众就业,我们积极引进企业落户街道,只要能做手工活的群众都可以到企业上班,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该街道党工委委员杨俊说。
作为织金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惠民街道共安置搬迁群众2万多人。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惠民街道从引进工厂到开设“微创业园”,从免费提供扶贫摊位到鼓励“十大员”公益性岗位就业,从就业定岗式、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到联系劳务输出,多方面不断发力,已帮助搬迁群众近1.2万人实现就业。
稳定就业是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我们始终贯彻落实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的要求,持续保持帮扶政策和措施的稳定性,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毕节市就业局局长陈环说,该局不断加强“三类劳动力”就业监测帮扶,促进85.74万名脱贫劳动力、14.01万名搬迁劳动力、1.83万名边缘户劳动力就业,就业率均为91%以上,动态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在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护林员张仲祥每天都会走上山坡巡林护林,履职尽责守护着村子的生态屏障。“有了护林员这个岗位,我们一年到头除了种地,还能增收1万元。”张仲祥说。
作为毕节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朝门村在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的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帮助群众进一步增收致富。“朝门村是省级森林村寨,森林覆盖率超过70%,为了保护生态,我们通过‘十大员’公益性岗位吸纳37名护林员巡林护林,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乡亲们的就业路子。”朝门村党支部书记游永彬说。
据了解,毕节今年通过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0.04万人、城镇公益岗位安置就业6969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9万人;帮助1.0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1.31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为全力提升就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毕节还创新建立“毕节市全口径劳动力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共收集跟踪600余万条劳动力信息,按月收集推送市内外优质岗位10万个。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857场,促进2.13万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创新开展“千村直播”带岗活动,1227个村(社区)1513名主播参加“直播带岗”4636场次,群众在线参与互动达22.51万人次。
今年1月至9月,毕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9万人。与东部54地的人社部门开展劳务协作,发挥11个驻外劳务协作站和24个“山海心连之家”纽带作用,共促成31.15万人返岗就业,返岗率97.5%。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就业25.26万人,组织化程度达79.16%。目前,该市在外务工人数达183.94万人,其中省外务工128.5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