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屠琪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走进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脑海里闪现出的这段话,与此时此景如此契合。
1997年6月,在中国和挪威两国共同努力下,梭戛生态博物馆破土动工,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至此,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诞生,成为中挪友谊的有力见证。
依山而建的箐苗村寨,木构草顶的展陈馆,原始古朴的石子小道……这座原汁原味的生态博物馆,在悉心保护、匠心传承、用心创新中,传递着绿色生态的力量。
保护:时光雕刻的文化记忆
一支三眼萧,用音符演奏悠长时光里生命的跳动;一把箐苗弩,用箭头定格直击心灵的感动瞬间;一席箐苗盛装,用一针一线将时间的“珍珠”逐个串起,拼凑出苗家人的文化记忆……
梭戛生态博物馆里,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非遗展品,虽然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却无声跨越时空讲述着民族文化的故事,触动人心。
这些点点滴滴的触动,是悉心保护取得的成果。
梭戛生态博物馆坐落在梭戛乡高山之上的陇戛箐苗社区,这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又因其独特的长角头饰被称为“长角苗”。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陇戛箐苗社区住房拥挤、人居环境逐渐脏乱,为了保护博物馆核心区域环境,当地对该社区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同时,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建设了两个新寨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好地保护了乡村记忆。
外貌改善,内力不断,为了对苗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陇戛箐苗社区建立了“箐苗文化记忆库”,保存了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等记录资料,并且在收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加强苗族文化的研究,编辑出版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保护了文化记忆。
一座生态博物馆,在人们的悉心保护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是乡愁所在,也是文明的体现。
传承: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文物就像是我们追索前人的梯子,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感悟今天。”
对于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罗刚而言,传承是连接古与今的核心力量。
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元老”,47岁的罗刚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里,从24年前的开馆到现在,他见证了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昨天与今天。
罗刚深知,自己的工作就是去传承、弘扬文化。他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脚踏实地地落实,最终开花结了果——
改造升级箐苗文化传承中心,成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梭戛箐苗服饰传习所,与原来的纺纱织布、蜡染挑花刺绣传统工艺作坊、民族歌舞排练厅、多媒体教室等深度融合,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建立梭戛生态博物馆志愿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生态博物馆学家和六枝本土文化学者、志愿者的作用,指导梭戛生态博物馆做好研究工作和建设发展工作,使资料信息中心真正成为一个苗族文化研究中心;
组建苗族歌舞表演队,鼓励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各种歌曲、舞蹈,对歌舞文化进行传承,提高传承文化的自觉性;
…………
始于初心,久于传承。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们、接力者们不断努力,通过一项项有力举措,让苗族传统文化走出村寨,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创新:文明脉络的兼容之美
一座博物馆既存“物”,又留“脉”,本身就是很难的一件事。
如何续脉?这也成了摆在梭戛生态博物馆面前的难题。
“唯有创新,方能突围!”创新这把钥匙,不断打开时间的大门,指引着梭戛生态博物馆到哪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有利于旅游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罗刚说,“‘非遗+文旅’势在必行。”
“根据梭戛生态博物馆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将餐饮、住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项目,由相应的公司来开展经营活动。同时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等,不断扩大经营项目,从而带动陇戛箐苗社区经济发展。”罗刚说,“此外,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节日加以注入体育元素、文化内涵,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完整的体育旅游产业链,将非遗与旅游景区、体育项目、研学游等融合,充分挖掘苗族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的新业态。”
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一个个“非遗+文创”“非遗+文旅”创新项目,将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让苗族文化融入更多的产业,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新,迸发更多活力,续写精彩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