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冬日的道真自治县洛龙镇大堡山林区寒气逼人,密林深处除了鸟鸣,时常还能听到一阵脚步声,是带着弯刀的护林员姚克礼在巡林。
“很多地方不通路,全靠自己带着刀去开出路来,每天要走上10多公里。”姚克礼说。
1999年,姚克礼就跟随父亲姚思学的脚步,在大堡山林区担任护林员。由于长年行走在林间,潮湿环境让他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如今不灵便的腿脚让他的巡林路走得并不轻松。尽管如此,但这片森林依然是他心里最温暖的家园。
“1985年,因为父亲在大堡山林区工作,我和兄长姚远礼就跟着来到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的时光,接着我又担任护林员,可以说我的人生与林区已紧密相连。”姚克礼说。
扎根大山是姚克礼在父亲姚思学身体力行影响下做出的选择,姚思学在1980年就来到大堡山林区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才离开林区搬到县城。
见到80岁的姚思学老人时,因长年患有风湿性关节炎,他步履蹒跚,回忆起自己的护林生涯,他很感慨,“到大堡山林区时,我已经结婚生子,出发前爱人为我准备了干粮,靠着双脚我走到林区。那时条件艰苦,住的是石头房子、泥巴地,又湿又冷,一不小心干粮还被老鼠偷吃。当时我就哭了。”
1981年,姚思学的爱人卢嬉娥来到大堡山林区,有了爱人的陪伴,姚思学的心更加安定。1985年,为了更好陪伴孩子成长,姚思学又将儿子姚远礼、姚克礼接到林区,一家人终于团聚。
在家人的支持下,姚思学在护林的同时,自己出钱出力,栽种了许多树苗。随着树木逐渐长大成林,姚家也迎来了第三代,1997年,姚思学的第一个孙子出生,姚思学为他取名姚保林。
“刚来大堡山林区,这里只有1万多亩的森林,现在已经达到了3.7万多亩。这里面凝聚着我的心血,也是我们这个家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所以给孙子取名保林,希望保护这片森林能一直延续下去。”姚思学说。
守护森林的接棒人姚克礼,和父亲一样,把家搬到了林区。妻子张柳笠也是一名护林员,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个简易的篮球架是一家人空闲时最喜欢的区域。
前些年,姚克礼和父亲走遍了林区,山上有哪些便道,有哪些储水点,他都能如数家珍,成了大堡山林区的“活地图”。
因为陪伴,所以有爱。姚克礼边走边说:“这些林木大多是1973年国家飞播种植的,从种子到长成大树,已经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树木,森林的野猪、野兔、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姚克礼都很珍惜爱护。“夜晚伴着鸟虫的鸣叫声入眠,破晓又在鸟鸣中醒来。这些野生动物陪伴我们,是朋友伙伴。平时巡山时碰到了,也尽量不惊吓它们,更不去伤害它们。”姚克礼说,自家的小院野生动物们来去自由。“野猫、野兔都跑来过,我们都很注意,和它们保持合适的距离。”
作为护林员,姚克礼和妻子的收入并不高,但他从没想过离开大堡山林区。“这片森林就是我的家,谁愿意离开温暖的家呢。”
同样离不开这片森林的还有姚思学,他和家人商量好,等他去世后,要将他的骨灰埋在大堡山林区的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