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从过去“种一坡收一锅”,到党参和花椒两大特色产业“点土成金”,云贵交界牛栏江流域的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土地破碎的山区,用坚实的脚步蹚出了两个“亿元产业”。
寒冬时节,高原的风吹过平均海拔超过2300米的海拉镇海昌村,在沿道路分布的红色土地里,村民正忙着采收党参。
“一亩地能产400公斤党参,能卖1万多元。我家种了8亩,一年下来可挣不少钱!”谈起收入,参农邹元六一脸乐呵。
地处牛栏江畔的海拉镇境内山高谷深,有海拔2879.6米的贵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也有最低海拔1379米的牛栏江河谷地带,地势落差最高达1500米。过去,地理上的劣势,使海拉镇长期处于交通闭塞、产业滞后的状况。
守着大山,如何在全镇发展特色产业,把大山的资源用活?
经过数次调研论证,海拉镇将目光聚焦在拥有长久种植历史的党参产业上。当地的砂石红壤,十分适宜党参生长。清朝年间修订的《贵阳府志》记载:“黔中党参,威宁最佳。”从20世纪70年代起,海拉部分村民就摸索种植党参谋生,因为交通条件有限,多数种植户仅靠人背马驮到周边售卖,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的支持下,海拉镇境内的硬化路达到430公里,成为全县硬化公路里程最多的乡镇之一。“毛细血管”的打通,让海拉党参产业迎来发展高峰。
“我们种出来的党参,根条长、毛根少、皮紧密、体坚实、甜味浓,浸出物含量高出平均水平百分之十。”海昌村党支部书记邹明江说,凭着过硬的品质,海拉党参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每到收获季节,云南、四川、甘肃、广东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收购。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党参为乡村插上振兴的翅膀?带动群众参与抱团发展,打造精品党参,是海拉镇给出的答案。
从2021年起,海拉以威宁海拉联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载体,带动全镇发展党参产业粗加工、次加工,把村级合作社纳入联社管理,形成农产品统一种植、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全新模式。
在海昌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里,党参铺满院坝,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香味。
“刚吃进去觉得略微苦涩,慢慢回甜,就像我们的日子一样,苦过了开始尝到甜头。”在合作社生产车间,合作社负责人陈玄荣拿出一节烘干的党参咀嚼起来。作为村里最早返乡规模化种植党参的一批年轻人,陈玄荣种植党参已步入第10个年头。“如今,我们的订单供不应求。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他们种出来的党参,合作社都会兜底收购。”
“地还是那块地,以前大家是在土里刨食,现在土里刨出的是黄金了。”看着丰收的党参,邹明江笑得很开心,“仅仅是我们村就种植党参2100亩,涉及全村373户,党参种植让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目前,海拉镇种植了近2万亩党参,年产值超过1亿元,并注册了“海拉黄党”“威宁党参”品牌。同时,党参酒、党参饮片、党参条、党参面条等产品的打造,也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我镇有两个‘亿元产业’,一个是党参,另一个则是花椒。”海拉镇党委书记丁润朋介绍,“如果说发展党参产业我们是有历史底蕴的,那花椒产业则是从石头缝里一点点抠出来的。”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进入新海村,映入眼帘的是另外一幅场景:阶地沿着峡谷分布,山有多高,花椒树就有多高。
在路边的一片花椒林间,一位皮肤黝黑,身形干练的汉子正拿着剪刀修剪枝条。“他是村里最先种花椒的浦仕顺,我们这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新海村负责人孙卫东介绍。看着记者走近,浦仕顺笑了起来,“种花椒好啊,绿了山头,鼓了腰包。”
这里土地破碎,大多以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为主。以前,由于开荒不当,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越发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不得已,多数人选择出门打工,浦仕顺也是其中一员。
2002年,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务工的浦仕顺看到那里地理环境和家乡一样破碎,却到处种满了花椒,而且长势很好。“这里能种,我们那里也应该能种。”浦仕顺决定试一试,他花了2000元,买了2000棵花椒苗带回老家种。
2006年,浦仕顺惊喜地看到,花椒树不仅在悬崖峭壁上长得很好,而且结花椒籽了。他用蛇皮口袋装着10多公斤花椒到云南省昆明市探探市场,没想到一下子卖了500多元。“这个花椒种得好!”往后的10多年间,浦仕顺不断学习提高花椒育苗、移栽、压枝、烘烤等技术,用最初带回来的2000棵花椒苗,发展到了如今的90亩种植规模,成为当地的花椒种植大户。
在浦仕顺家,烘干后的花椒籽已经全部装进袋子,码放整齐。“一亩地平均能产500多公斤鲜花椒,市场价高的时候,亩产值突破万元。”浦仕顺说。如今,他还成为海拉镇村级主导产业专家团成员,并将技术倾囊相授给周边群众。
2017年,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东风,新海村种下了2200亩九叶青花椒。
“现在有一半的花椒已经投产,往后会越来越多。”孙卫东说,目前全村有100多户农户种上了花椒,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在协调设备,准备搭建一个花椒加工厂,提升附加值,助力群众利益实现最大化。
“全镇现种有花椒近2万亩,已经挂果5000亩,等到全部进入盛果期,年产值突破1亿元没问题。”看着曾经石漠化严重的山坡被一棵棵花椒树点绿,丁润朋笑得很开心。
在两个“亿元产业”带动下,海拉镇以环半山公路为界进行了产业规划——25度以上的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高海拔地区种植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中间一带种植烤烟,环半山公路以下种植花椒、再生黄果、软籽石榴等经果林。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让这片土地振兴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