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从乡村振兴“排头兵”到城乡融合“新标兵”

(上接第1版)

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日客流量平均2000人以上。茶城,跳出茶交易,从一个产业“经济体”转向产城融合“综合体”。

“在城市茶叶交易市场中植入茶文化和体验旅游功能,延伸茶产业链条,实现‘经济搭台、文旅唱戏’。”贵州西部茶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以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落户和打造中华茶俗馆国家4A级茶文化旅游景区为机遇,茶城将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茶城品味。

特色产业优势越发彰显,城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产城互动的活力也在慢慢积蓄。

看着湄江河畔茶工业博物馆片区茶场老旧房改造启动,不久,这块代表现代茶业发展的工业遗址上,升腾的将是一座城的文化地标。

随着永兴古镇及浙大西迁小镇历史文化建筑群修缮进度加快,民国时期有名的“兰亭茶社”正式运营,永兴人心中那段消失的记忆又回来了。古镇、茶海,这个特色小城镇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因茶而美,农文旅融合催生的茶海、茶壶、茶汤、茶城、茶村,绘就一幅茶香浓郁的全景画卷。打造集“茶园定制”与文旅体验融合的综合体,湄潭兰馨、沁园春、芸香等一批精品“茶园”变“庄园”,成为寄托情感的梦之园。

挑战无处不在,“数字化”思维为湄潭产城互动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业物联网技术中心的巨型大屏上,十多个小屏组成的画面不停切换,该病虫害实时监控和茶园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覆盖了10万余亩茶园。

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湄潭推出“祥农云”智慧平台2.0,加快茶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实现了茶园智能管理,开拓了茶业销售新渠道,也打通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梗阻”。

城乡融合的“共富策”:

畅通要素流动 促进共融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方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农村资源的激活,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乡村振兴的“下半篇”和城乡融合中尤为重要。湄潭对县域中心和乡村这对关系的考量,坚持整体推进。

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城镇繁荣背后是乡村的美丽生长。

一个缺资金,一个缺土地,湄江街道湄江社区和东南社区互补“抱团”投资的农耕体验项目“幸福农场”,成了湄潭城区及邻近县群众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点。这个田园综合体推动城乡合作共建共享,也实现了基层资源优化配置。

“让城里人来了就不想走!”随着两拨投资老板前来洽谈,农场提档升级加快酝酿,社区党支书李明坚信,村庄增绿,乡村“增值”,这里不仅有“看头”,更有“赚头”。

湄潭县兰花协会副会长蔡文平就是那个来了就不想走的人。与协会10多户会员跑到农场租大棚种兰花,一签就是5年的合同。眼见自己的精品兰花直播间马上搭建完,蔡文平急着与李明分享好消息。

从建设到经营,乡村那些独有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湄潭善用改革关键一招,让发展的要素在这里涌动,畅通城乡。

“新农人”干“新农活”。7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下乡创业,一头钻进鱼泉街道金桥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运营账号、带货直播,一个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推荐官”。

“新身份”成“新资源”。永兴镇中华村的李邦国等3名茶农,因为有了县茶业协会颁发的登记证,成了茶青收购职业经纪人,新身份换来了湄潭支行3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解决了急需流动资金的烦恼。

激发农村资源活力,推动城乡要素流动,需要改革再向前探深一步。

聚焦土地关键要素发力,湄潭深入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全县9.9万户37万多农民全部明确宅基地资格权,成功颁发全省首份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回乡”有偿使用宅基地批准书和农村宅基地及农户流转使用权证。

改革继续挺进“深水区”,11月29日,“全省第一个村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湄潭县鱼泉街道仙谷山村挂牌。这一步,加快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

来自江西和福建的商人周辉辉、杨立来到湄潭当农民,分别投入上千万元在永兴镇搞基地、建粮厂,试点“田园直购”带动了一批江西和福建“老乡”来当地租田种粮。

从“四在农家”到“三美五示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跑好城乡融合“接力棒”,湄潭县在认准的这条高质量发展路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未来可期,美丽乡村再升级,县域经济有韧性,让我们看到湄潭城乡融合发展更多的可持续性。

--> 2022-12-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1987.html 1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从乡村振兴“排头兵”到城乡融合“新标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