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如今,吴成龙不仅在村里组建了侗族大歌表演队,还四处收录侗族大歌,把歌词大意翻译成文本,走进黄岗小学教孩子们传唱。目前,有365户1825人的黄岗村发展侗歌歌师16人,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举办侗歌班,培育传承人200余人。黄岗村“侗族大歌之乡”“男声侗族大歌之乡”的美名已声名远播。
一栋楼 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交融
在黄岗村委会附近,一栋崭新的木制楼房拔地而起,这是今年6月份竣工的村文史馆,目前正在收集文物和史料。
对黄岗人而言,这座村文史馆是承载黄岗村800多年历史与文化的记忆载体,既散发传统韵味,又洋溢着时代气息。
参与搭建了村文史馆的吴显林,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掌墨师。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匠手艺,吴显林参与了村里民居、风雨桥、村文史馆等多栋建筑的建造、翻修等工作。
“我们的建筑主体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以‘榫卯’结构衔接。”在吴显林看来,这份传统手艺不仅未被时光“湮灭”,还焕发出新的光彩。村子里的木匠团队在梵净山修建过2座鼓楼,还到湖南常德打造过旅游景区。他自己今年也承包了3栋民宿建设项目,预计12月底完工,年收入将突破80万元。
一榫一卯之间,守住了传统建筑的“根”与“魂”。
站在黄岗村观景台俯瞰,鼓楼、风雨桥、凉亭、吊脚楼民居、禾晾架等传统建筑错落有致,传统韵味扑面而来。
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
“我们屋里通了网络,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等设备。”吴显林说,村里一些闲置的民居、禾仓经过重新设计改造,还变成了潮流的“创客中心”和条件舒适、功能齐全的民宿,其抗震、防火、隔音等性能都得到提升。
时光不紧不慢地走着,黄岗村恢弘的传统建筑群与倾注其中的时代气息不断碰撞、交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村民吴德珍说,自从他把老住房改造成民宿后,通过网络传播村里的农耕场景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一本书 留住根脉照亮未来
大雪时节,黎平会议纪念馆内,副馆长杨祖华凝视着电脑屏幕,逐字斟酌着一份近5万字的文稿。
这份文稿从正在编写的黄岗村村志中提炼出来,再过不久,就会在黄岗村文史馆中展陈。
在传统村落中“寻根”,记录“活”着的文化。常年走访调研黄岗村的杨祖华,与偶然邂逅黄岗并为之着迷的吉林延边姑娘徐政雪“一拍即合”,两人从2019年开始,决定为黄岗村写一本村志。
几年过去,村志内容已很丰厚,虽尚未完成,但已可从中窥见黄岗村历史深处延展开来的绵绵画卷。8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侗家人深居于此,保存和延续着侗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在青山绿水间实现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这座活态的侗族文化“博物馆”里,延续千百年的“稻—鱼—鸭”农耕劳作生态文化和生产生活习俗,不仅描绘了一幅绿色、生态发展画卷,也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如今,黄岗村家家户户产优质香禾糯米、腌制鱼、咸鸭蛋、韭菜、酸菜等农特产品,农业产业活力迸发。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保留“原汁原味”,“本色”不改的传统古村落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帮扶下荡起层层涟漪,乘着“桥头堡”政策东风,融入现代文明风景。
交通日新月异,有了直达县城的客车,到贵广高铁从江站只需30分钟。四通八达的硬化串户路上,一辆辆载着农具的电动三轮车替代了马车。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风貌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消防和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村容寨貌焕然一新,2021年7月,黄岗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乡村旅游蒸蒸日上,公共停车场、观景长廊、禾仓酒店、生态廊道等一批批旅游项目相继落地,特有的节日品牌“喊天节”魅力飞扬,今年举行当天接待游客1万多人。2022年黄岗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通过村志的收集和梳理,再次重构侗家人的文化自信,唤醒乡村振兴中当地人的文化自觉。”杨祖华说。
“每次送别游客,我都会邀请他们下次再来,我们有歌有酒有故事。希望以后能将整个侗寨的发展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吴成龙期盼着。
站在村里新打造的1000亩茶叶基地上,返乡创业青年吴开行同样期盼。“我们的老祖先一草一木建成了这个家,我们年轻一代也要拧成一股绳,把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