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爱心接力 护佑生命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成效显著

开展贵州省首例DBCD肝移植手术。

开展贵州省首例活体肾移植术。

肖毅 谭州科 张洁 杨国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近三年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下称遵医附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日常诊疗和高质量发展,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至今,该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团队共完成肝、肾、心脏三类大器官移植共386例,其中,肝移植132例,肾移植246例,心脏移植8例。在移植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各项移植技术全面发展,成功率与术后生存率迈入国内一流水平。

遵医附院院长余昌胤说:“器官移植是救治器官终末期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大型三甲综合医院重点开展的技术,也是医院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家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省级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疑难危重症救治是我们主要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是我院的重点工程,能独立开展心脏、肝脏、肾脏等大器官移植也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我们将继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把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做得更好,满足广大终末期器官病变患者的需求,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 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再上新台阶

“手术很成功,恢复也很好。感觉不错!”11月25日,躺在病床上尚有些虚弱的肾病患者周某说。

高大帅气的他曾是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2005年,成为省外一家知名篮球俱乐部一线队员,生龙活虎,南征北战。然而,生命就此拐弯,2012年,他患上肾病。没有倒在赛场上,却躺在了病床上,被病魔痛苦折磨的他,做了10年肾透析,怀着希望苦苦等待一枚肾源。

幸运的是,受益于一位脑死亡患者的爱心器官捐献,他得以分配到一枚优质肾源,3天前,在遵医附院泌尿外科成功施行了肾移植手术。

当天,与他同病房的有5位病友,其中,一位在一天前成功施行了亲体肾移植手术,父亲捐给了她一个肾。

人间有大爱,这只是众多生命之花在该院重新盛开的其中一个动人场景。

今年,遵医附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共完成肝、肾、心脏三类大器官移植146例,其中,肝移植完成54例;肾移植完成87例;心脏移植完成5例。完成数量与质量,处于西南地区前列。

36岁的心脏病患者安某也是幸运的。此前,他在贵阳一家大型医院做了手术,半年后心衰加重,医生告诉他,像他这种病做常规的心脏手术、用药都不能根治,必须进行心脏移植。

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达兴说:“处于终末期的心衰病人,如果不开展移植手术,预期寿命一般不超过1年。这种病人很多都经历了多年医治、反复求医,同时,他们还面临经济困境。”

因为没有合适的供体,安某在遵医附院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手术,生命得以维持,然而,病情依然危重。饱受病痛折磨的他躺了一周后,尽管仍在咳血,仍决绝地出了院。

当他快到家时,忽然接到刘达兴的电话——有一枚在年龄、体重、血型等方面符合条件的供体心脏通过分配系统匹配到他,是否愿意立即返回来做心脏移植手术?

安某重燃生命的希望,然而,二三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又成为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在刘达兴的开导下,安某决定“拼”了。当即返回医院再次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手术改善心功能,并做好术前准备。两天后,他成功施行了心脏移植手术。

“幸运”再次降临,遵医附院考虑到安某的实际困难,决定为其减免部分治疗费用。在亲人的照料下,他顺利康复。

■ 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

很多终末期患者,不像周某和安某那样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他们在忍受各种煎熬中等待着十分宝贵的供体,很多人等不到就已离世。

事实上,即便是住进遵医附院的患者,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患者也是少部分。目前,该院有600余名各类器官衰竭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其中,需进行肾移植的登记患者就有500余名,手术全部做完,约需要5年。目前,全国约有30万适应症尿毒症患者,每年只有1万名能施行器官移植手术。

从2015年起,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成为我国唯一合法器官来源。同年,《贵州省人体器官捐献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遵医附院成为贵州省卫健委指定的三家具备OPO(器官获取组织)资质的单位之一。该院医务处处长张骏说:“除了组建专业的OPO队伍,构建符合国家规范的捐献与移植体系是开展器官移植工作的基本条件,每一例捐献与移植都涉及院内外的多学科、上百人团队的相互协作,因此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肯定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协调。”

遵医附院党委书记唐自力在指导和部署工作时多次强调:“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必须合法合规、严谨认真,尤其在脑死亡判定与质控等环节千万不可马虎大意。”

该院多次迎接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器官移植专项检查,均获得行业内专家的好评与肯定,成为国内少有的短期内两次新增移植资质的单位。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没有器官移植,很多生命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拯救。尽管近年我国公民中愿意在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总体捐献率还是偏低,10位潜在的器官捐献者中,能够成功捐献的往往只有1例。”遵医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谭州科说。

由于器官捐献采取“双盲原则”,捐献者与接受者并不见面,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双方的纽带,常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

2017年初,遵医附院由医务处牵头成立了专职的OPO办公室,它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专职OPO团队之一。近年来,该院不断加强协调员队伍建设,他们经过系统培训,持证上岗。平时,他们发动各县医院有关科室的医生参与,面对公众开展器官捐献宣传。全天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要在有限的时效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潜在捐献者及家属捐献,还要与医生争分夺秒共同开展器官维护。 

按照省里统一规定,遵医附院OPO办公室服务范围为遵义市、铜仁市和毕节市(黔西、织金除外)。目前,该院共有3个OPO协调员小组,有3名专职协调员和多名兼职协调员。

5年来,为了开展器官捐献工作,该院OPO团队成员在乌蒙乌江、梵山净水艰苦地跋山涉水,播撒爱的种子。 

从事5年OPO工作的协调员谌雅丽,已从当初的茫然、青涩蝶变为自信、成熟。

今年,15岁的突发性脑部疾病患者吴某某住进某县人民医院,病情十分危重,该院医生积极抢救处理后初步判断该患者病情呈脑死亡临床特征,经与家属初步沟通、宣传国家的器官捐献政策后立即将信息上报至遵医附院OPO。获知信息的谌雅丽立即出发,开车3个多小时后赶赴当地医院与家属沟通,在取得家属同意后紧急联系救护车将患者转院至遵医附院。此时,该潜在捐献者病情持续恶化,尽管全力维护,但她血压实在难以维持,其间,大家轮流对她开展持续1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以维护器官功能,最终获取了两肾一肝,救治了1名肝硬化患者和2名尿毒症患者。

经历了很多的生离死别,也见证了太多的生命延续。谌雅丽说:“当时,大家都用心用力地做各种工作。小吴父母才失去爱女,再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来自遵义市红十字会的数据表明,全市志愿捐献报名登记的人数共有3万余名,其中本年度登记人数达到7千余名。

人体器官捐献有严格的伦理审查,受土葬、“全身而入”等传统观念影响,只要直系家属中有1人不同意,则捐献流程就会中断。国家卫健委对于器官获取与分配有严格的规定,潜在捐献者信息会录入国家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信息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自动分配器官至移植等待者。 

遵医附院OPO为贵州省完成OPO捐献案例最多的机构。由于器官捐献工作积极出色,该院多次受到贵州省红十字会、遵义市红十字会的肯定和表彰。

■ 开创多个全省第一例

在大器官移植领域,遵医附院是全国起大早的那批人,也是我省的排头兵。开创了多个全省第一例。

该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赵礼金曾于2003年1月接诊了一位肝昏迷5天的患者,当年4月17日,在患者情况极差、手术风险高和肝源紧张的情况下,赵礼金主刀成功为其施行了贵州省第一例抢救性肝脏移植术。术后,患者高质量生存了11年。

2016年11月,1例严重肝衰竭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无法转运至外省,在省卫健委备案同意下,该院对其抢救,成功开展了贵州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的DBCD(心脑双死亡器官捐献)肝脏移植术;2019年10月,该院获得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现场审核获得肝脏移植资质,在院内常规开展了肝移植术;迄今,该院已完成肝脏移植术149例。多年来,在赵礼金的带领下,该院肝移植团队引领肝移植术全面发展,肝移植病人数量、手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生存质量均处于全省前列。 

2007年,该院开展了贵州省首例活体肾移植,此后,又开展了全省首例器官捐献来源的肾移植。2017年,该院泌尿外科主任梁国标前往甘肃省人民医院,指导开展了该院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

据悉,在脑死亡器官捐献案例中,判定脑死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需经过严谨的医学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脑死亡标准,由两名以上的认证专家参与判定,才能明确判断为脑死亡。

为了完善器官捐献体系、更好推动器官移植工作开展,该院加强了脑死亡判定相关工作。目前,我省只有遵医附院和另外3家医院具备脑死亡判定资质,贵州省脑损伤质控中心设在遵医附院,中心质控员邓卫康经验丰富,为脑死亡判定市、省、国家级质控员,国家级质控员全国仅有10位,他是贵州的唯一一位。每年,遵医附院要开展100例左右的脑死亡判定。

…………

近三年来,遵医附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以病人为中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日常诊疗和高质量发展,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全球器官移植数量同比下降17.6%。然而,遵医附院器官移植团队攻坚克难,各项移植技术取得多项重大突破。2021年,该院肾移植术达106例,年度肾移植总量首次突破100例,在全国180家医院中排32位。  

2021年1月4日,该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团队一天内完成了2例器官捐献、5例大器官移植,并成功实施了院内首例14岁以下儿童肾移植手术,接受肾移植的患儿年仅11岁,当时该患儿是贵州省接受肾移植年龄最小的患儿,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院肾移植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遵医附院共开展了5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术。该院小儿普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金祝说:“儿童胆道闭锁会造成肝硬化,只能开展肝移植。近年来,遵医附院医治的胆道闭锁病人全省最多,有的还是全省首例。”

一名5岁的患儿因基因突变引起复发性肝功能衰竭,突变概率百万分之一,该罕见病会反复发作,孩子一旦发烧,肝功能就会衰竭。最后,移植团队从其父亲处取一小块肝移植到孩子身上,成功救治了该患儿,开创了省内首例。

2021年,该院器官移植再次步入新的里程碑——获得心脏移植资质,这也是我省目前获得该资质的唯一医疗机构。心脏移植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全省心脏移植项目的空白。

该院在移植数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各项移植技术全面发展,成功率与术后生存率迈入国内一流水平。

据统计,2020年以来,该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团队共完成肝、肾、心脏三类大器官移植386例,其中,肝移植132例,肾移植246例,心脏移植8例。

在率先积极探索建成器官捐献体系之上,该院OPO团队表现亮眼。2020年以来,共完成器官捐献167例,获取大器官471枚,获取器官数量较疫情前大幅增长。

■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生活向好的安某时不时会打电话给“救命恩人”刘达兴。安某的女友已成为他的妻子,但也是一位肾病患者,如果今后条件成熟且能匹配,他愿意捐肾给她开展活体移植,并且也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刘达兴欣慰地说:“这就是人间大爱的传递与延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2021年9月16日,在遵医附院上演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生命接力:当地一名脑死亡男子张某,在他41岁生日前一天,家属在悲痛之余代为作出捐献器官的大爱之举,其捐出的心脏、肝及双肾被移植到4位患者身上而度过41岁生日。

为了护佑生命之树常青,该院在追求科技进步、医疗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切实履行公立医院、省级医疗龙头的责任担当,最大程度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

患者赵某某家庭困难,在医院期间的吃饭都成问题,医护人员就轮流给他打饭,后来,医院又为他减免了部分心脏移植手术费用。开启新生活的他时不时拿着自家种的辣椒、茶叶等农产品回院感恩。

遵医附院尽可能减少移植患者的医疗花费,据了解,在该院进行各类器官移植治疗的花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到该院进行移植登记。

该院的器官移植病人很多来自省外,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没想到一家在三线城市的医院,能够开展这么多高难度的器官移植,而且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都还这么好!

在该院成功施行肝移植手术的陈某在“病友会”上分享道: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感到身心舒畅,说不出的愉悦……我要做向阳花,每天都迎接刚升起的太阳。好好活着,就是对那些善举之人最好的回报,同时努力工作,尽自己最大努力回报社会。

唐自力表示:“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医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立足公立医院实际,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于健康安全的新需求、新期盼,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勇担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时代重任,为推动贵州的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图片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

--> 2022-12-21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成效显著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1766.html 1 爱心接力 护佑生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