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校瑜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要求政府不仅提高计划花钱的能力,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高水平的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
预算绩效评价通过基层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反馈结果等工作方式,以及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建立预算约束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对持续推动基层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绩效评价不是目的,评价只是检验工作状态的手段,目的是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整体绩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提高基层认识,加强工作配合。从目前全国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及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认识还不够,因此,需要加大对中央及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培训力度,帮助其深刻认识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励基层政府主动作为,实现权、责、利相统一,支出责任与财政事权相适应,筑牢绩效管理理念,推动基层政府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完善,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对绩效评价工作的协调配合能力。
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推进不仅涉及财政部门和评价机构,更需要基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需要建立起包括基层党委政府、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基层群众在内的多方参与、职责明确、协调配合、公开公正、运转有序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更加高效,更加客观,更加公正。
建立整改机制,促进绩效管理能力提升。建立评价整改、再评价再整改的循环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论是第三方机构,还是基层政府,都要认真总结每次绩效评价工作经验和成果,特别是要围绕绩效评价结果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对应基层政府存在的能力短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以此促进基层政府的绩效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三个挂钩,严肃追责问责。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精神及先进省份的实践经验,将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与基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基层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核定挂钩,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基层政府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任免体系挂钩。同时,健全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失误的追责问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基层政府领导干部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从机制上引导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的工作动态,确保预算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加强执业监管,确保评价质量。目前,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评价工作,是保证评价结果保持客观公正的一种制度性安排,符合国际惯例。但是第三方机构的执业能力,特别是现场调查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将对评价结果和报告质量、基层政府改进和提升绩效管理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财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执业资质管理,加强评价项目的评价过程监控,督促评价机构投入足够的现场专业力量,确保绩效评价报告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
(作者单位:中鼎资信评级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