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入冬之后,惠超更忙了。
“茶叶进入管护期,明年春天收成如何,冬季管护很重要。除了产业,还有技能培训、对接市场、基层治理、村级后备人才培养……”
从返乡创业,到如今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惠超越干越有劲儿:“农村是我的根,也是我大展拳脚的地方。”
凭借多年在沿海地区务工的经验,惠超带领村民建公司、扩茶园、办工厂、育品牌。新思路带来新动力,也让惠超从“新农人”变成了“兴农人”。经过7年努力,明星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于2021年成功突破1000万元大关,茶园迅速拓展到7000亩,100多户村民出资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贵州各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人才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依托特色产业多方引进企业助力“企业兴村”,筑巢引凤带动“能人回村”,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引导“市民到村”,进一步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企业兴村添动力
“周末如果不早点儿来,根本没有好位置。”家住贵阳市乌当区的市民李毅经常与家人、朋友到附近新堡布依族乡白水河畔游玩。说起体验感,他兴奋地说:“景色优美,玩一整天还意犹未尽。”
“八山一水一分田”给了新堡如画美景的同时,也为这个少数民族乡带来了挑战——单村发展空间窄、传统产业“长不大”、新兴产业“落不下”。如何盘活乡村零散资源?新堡在村企联建中找到了思路。
2021年3月,新堡统筹7个行政村成立两个联村党委,接着,联村党委牵头成立涵盖农业产业、果蔬批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住宿服务等业务的贵阳乌当新堡启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公司对农特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的统一打造,我们推出了串联全乡特色景点与农产品基地的旅游路线,7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余万元。”联村党委副书记谢飞说,在这里,所有优质农旅产品被装入“一个篮子”,品牌打造有了阵地,产品销售有了出口。
特色变亮色,农旅一体共发展。在新堡乡党委书记吕毅看来,这是一次突破空间发展瓶颈、让优势更优的探索。“我们将继续在村企联建上做文章,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旅游项目,建设‘康养之乡’。”
立足资源禀赋,全省各地正不断探索党建引领、村企联建、资源共享的协调发展机制,引进开办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域内优质资源,强化产销衔接,推动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端发力、同频共振,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能人回村蹚新路
清晨,雾气还未散去。正安县中观镇九曲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张邦洪已经忙活开来,拉着新鲜草料到圈舍,梅花鹿纷纷“闻味而来”,享用早餐。
“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谈及返乡创业,基地负责人张邦洪说,“我在温州创业的时候,了解到家乡正在实施人才引进项目,一揽子优惠政策让我有了回乡发展产业的想法。”
2019年,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张邦洪成立公司,养殖梅花鹿,同时流转200亩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拉着村民一起发展。
张邦洪的创业故事,是正安打好乡村振兴招才引智“组合拳”的一个典型。
地处武陵山区的正安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正安人,常年在外务工的郑传玖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我最早在广州吉他厂打工,后来办起了吉他厂。看到家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吉他产业后,我决定把工厂迁回正安。”如今,郑传玖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已为当地群众提供一千余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为回引在外优秀人才,正安以党建为引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落实“双千帮带”“雁归兴正”“新青校”等项目,开展农民工电商、专家人才服务等培训。在正安,返乡创业正成为新时尚。
在流渡镇“人才回引”政策的号召下,在外务工的中华村村民王国杰回到老家流转土地,发展果园200余亩,今年收入差不多有40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各地纷纷加大农业主体领军人物培育力度,实施农村优秀人才“雁归计划”,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雁归人才”不断投身现代农业,变身职业“新农民”,闯出一条条因地制宜的振兴新路。
市民到村成“经理人”
春季赏花、夏季乘凉、秋季摘果……说起村里的发展,凯里市三棵树镇格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荣兰笑得合不拢嘴:“处处有产业,人人有事干,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潘荣兰口中的“路”正是凯里全面铺开的“市民到村”工程: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示范带动市民到村,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发展休闲创意、养老养生等产业,盘活空闲农房、土地等农村闲置资源,激发农村活力、人气,拓宽增收渠道。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认领一块地”市民到村活动在格冲村火热进行。来自凯里市振华中学的5名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到村认领一亩地,种上油菜、白菜等时令蔬菜。凯里市民王某是一名养花爱好者,通过租赁方式在村里认领一亩地,发展观赏花卉种植。
“目前已有213人参与活动,认领面积11.3亩。”潘荣兰说,“还有许多市民到村租用土地和民房,办民宿、开农家乐,建起了培训教育基地、研学旅游基地,村集体经济创收60余万元。”
今年以来,“市民到村”工程在全市20个乡镇(街道)166个村迅速铺开,已有70人到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24个,带动就业996人,搭建研学、实践、实训等基地5个,吸引市民到村观光体验消费26066人次。
凯里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市民到村”激励机制,给予政策支持及要素保障;组建服务专班,把“贵人服务”延伸到村、到企业、到主体,促进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农民增收与市民体验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