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菊
冬日,漫步贵安新区党武街道掌克村,一株株形态各异的古茶树扮靓乡村。“年轻人有情怀,有想法,有眼光,有干劲,靠古茶树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农村就需要这样的人才。”掌克村村民张迺武,聊起掌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兴国时,言语间满是赞赏。
在掌克村的荒山田埂上,曾有大片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因缺乏技术等未开发利用,一度被农民砍来当柴烧。“家乡养育了我,我也要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16年,张兴国放下在外干得热火朝天的事业,选择回乡竞选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谋出路。
得益于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张兴国一眼便相中了家乡的古茶树。他带人对古茶树进行统计、管理,邀请专家对树龄进行鉴定,成立合作社让村民将树作价入股,建设生产线对古树茶进行深加工,注册商标保护擦亮掌克古树茶“金字招牌”,深挖文化内涵为古树茶和乡村旅游赋能……
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打下来,幸存的8.6万株古茶树成了村里的致富产业,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还成功助力党武街道取得“贵州古茶树之乡”称号。
围绕“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等实际问题,近年来,贵安新区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全面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家庭农(牧)场主和合作社经理人,培养现代农民和乡土人才,鼓励引导企业员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为农业现代化增添活力。
截至目前,贵安新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共计1256人。其中,生产型人才322人,经营型人才135人,技能服务型人才60人,技能带动型人才71人,社会型服务人才668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起点而非终点,如何把人才留下来,长久地为乡村发展做贡献,才是关键。为让人才在乡村有盼头,贵安新区在不断构建长效运行机制、深化校地企合作、构建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措施的基础上,坚持瞄准主导产业搭建平台,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2021年,为进一步丰富贵阳市民“菜篮子”,助力贵安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和马场镇新建5600亩香葱种植示范基地。香葱种植能手刘洋闻讯从黔西南州贞丰县赶来,在马场镇普贡村与马路村交界处流转510亩荒山,种植香葱。
眼下,刘洋的香葱基地迎来第四个丰收季。“除贵阳贵安市场外,还远销上海、浙江等地,每亩香葱年产值超4万元。”刘洋说,目前正带领当地群众在马路村新建自动流水分拣车间、制冰车间、冷库和冻库等,着力打造香葱产销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
“除带动当地160多名群众就业之外,我还创新考勤方式,激励他们学习掌握香葱种植、管理和销售技能。”在刘洋看来,乡土人才来源于乡村,成长于乡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效推动人人都是“种植能手”、人人都是农产品“推销员”,为乡村振兴打造人才高地,让乡土人才“飘香四溢”。
“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想要形成人才的‘有效黏性’,我们还有太多工作需要做。”贵安新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胡航介绍,今年以来,贵安新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700多名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和到村任职选调生进行专题培训,组织3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到遵义市播州区、新蒲新区实地调研学习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将村“两委”干部及村级后备力量纳入学历提升范围,目前已参与学历提升115人。
为让人才有更多归属感,当前,贵安新区正不断加速完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交通网、社会服务网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挖掘、保护农村文化环境;不断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管理、激励、保障机制,千方百计打通人才流动和晋升通道,并建立专项资金,对急需人才智力提供资助,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