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婷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朝义 肖知潞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质”如何提升?探索现代化教育新路,“路”在何方?
12月9日至10日,由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共同举办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在贵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市(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校长、骨干教师、教研员和部分本科高校研究基础教育的教师齐聚一堂,来了一次关于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现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火花”迸发,亮点频现。
“策”之何出 专家献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全国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的“四问”发人深省。
在朱旭东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有着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而教育强国就要着眼服务这些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教育为例,就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
遵义市南白中学连续16年取得“一本”上线人数遵义第一,连续18年获得教学质量突出贡献奖,“‘三六’治校精细管理,多元评价全面育人”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唐文建在“高中深度学习实践探究”分享中说,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时,要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联想以往的相关知识、方法、结构,激活旧知,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建构知识结构。
在谈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时,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张亚红表示: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省的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积累,对于造就大批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力和未来社会创新发展需求至关重要。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实施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谈化解题之‘术’,注重问题之‘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向-从理科质量提升谈起”专题报告中提出:课堂教学改革要紧扣“育人”根本宗旨,立足意义导向,基于问题导向,指向目标导向,通过优化学校育人蓝图、细化育人目标、明确育人主线、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和协同育人功能等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有机统一。
“短短两天时间,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校的3个主旨报告、8个专题报告、6所学校的展示交流轮番登台,可以说是精彩不断,好戏连台。”贵州教育科学院院长赵敏认为,此次会议为全面示范引领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献出了“锦囊妙计”。
“基”不可失 “黔”景看好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贵州“优先发展教育”决心如磬,各项政策“红利”叠加释放,全省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义务教育更加均衡,高中教育更有特色。”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谢旌这样描述贵州基础教育新变化。
谢旌介绍,在义务教育方面,以补短板、促均衡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贵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阶段稳步迈进,“能上学”变“上好学”梦想成真。
在特色高中多元育人方面,从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贵州正式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通过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等四大举措,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向“多元化”转变。
“后发赶超动力强劲,发展之势可期。”与会专家分析认为,目前贵州教育正处于后发赶超阶段,具有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公平质量大幅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大幅提升、教育发展活力大幅提升、教育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等优势,坚持整体推动、重点带动,把建成特色教育强省作为主攻目标,就一定能够有较好的收获,开创更新的局面。
向“新”突破 向“优”迈进
基础好,发展旺;基础强,教育兴。
“此次交流会对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好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说。
高质量发展信念必须坚定不移,探索现代化的路径必须从“新”突破。就要在认识上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结合点,扎根贵州大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加快贵州教育现代化步伐的着力点。
在内涵理解上,要更具贵州元素和贵州特色,通过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实施“七大提升工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美的教育”力量。
在思考谋划上,要以公平和优质为主要目标,以特色教育强省为主要任务,以赶超跨越为主要路径。
在重点要求上,要把握好“成为完整完善的人”的价值诉求,“高质量”的本质内涵,“上好学”的社会需求。
在落实路径上,要强“学位”供给,保刚需;抓“学情”分析,提水平;善“学理”研究,抓生态;缩“学分”差距,强师资;育“学优”人才,求精准。
“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邹联克表示,久久为功之下,贵州教育的质量将越来越“优”,贵州教育的气象将越来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