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
70年前,在新中国建设的朝阳中,在赤水河边黄荆坪的土丘上,在传统破旧的老作坊里,习酒诞生了。
——纵然酒瓶不语、窖池无字,但衣衫褴褛、汗流浃背的场景依稀可见。
70年来,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接续奋斗的习酒人把青春、汗水和智慧挥洒在高原深处的河谷里,才成就了今日十里酒城气象新、一壶美酒醉乾坤的美好景象。
——如此习酒,让人感慨的同时又让人为之钦慕。
12月15日,习酒创立70年大会在习水举行,与会来宾共忆习酒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共话习酒继往开来的发展大计,共望习酒扬帆远航的光明前景……
耳濡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习酒故事,目染一段段可敬可佩的习酒历史,不禁想到,时代之所以选择习酒,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可以说,习酒成功的根本是得益于快与慢、攻与守、进与退的辩证思考,最宝贵经验是天道酬勤、自强不息。
正所谓: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
■ 快与慢 交出时代答卷
如果说中国白酒行业有一家发展较快的企业,那习酒必然入选;如果说中国白酒行业有一家发展很慢的企业,那习酒依然入选。
既快又慢,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儿,却不可思议地贯穿着习酒70年的发展历程。
快,代表了速度效率;慢,代表了质量坚守。
既快又慢,以常理而言,这是矛盾的,但在历史发展与市场经济中,矛盾,或许才是主旋律。
70年来,习酒“以慢为快”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快中求慢”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段青春,不断书写着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的热血芳华。
透过岁月长河,1977年,习水县红卫粬酒厂划归省商业厅糖酒公司接管,正式命名为贵州省习水酒厂。时任厂长陈星国带领全体习酒人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酱香型大曲酒在1983年通过省级重点科技项目鉴定,被命名为“习酒”并投放市场。
伴随着一、二、三期技改项目实施,让“十里酒城、名酒基地”的构想在赤水河畔初具规模,酱香“习酒”与浓香“习水大曲”双双达到3000吨规模,两大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屡创省优、部优、国优等殊荣。
与此同时,习酒敢为行业之先,创造“星级质量管理模式”,应用先进营销理念,开央视广告投放之先河,开展“习酒献西藏”“西北-中原万里行”“千里赤水河考察”等一系列活动,至今仍影响深远。
从“三人起家”发展到目前拥有员工1.2万余人,拥有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白酒工艺大师、黔酒大师、贵州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贵州省评酒委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近100人,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
这是习酒之快,也是习酒之能。但对习酒而言,“快”是为了更好的“慢”,快中也要有慢。
在“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原则下,脱离野蛮增长,缓一缓狂奔的脚步,用最充分的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大变革、大发展,感恩奋进,继往开来,奋力谱写习酒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比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为习酒增强发展后劲;
——比如重视科技创新,找准习酒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增长点和可行路径;
——比如下大力气培养习酒工匠,撑起质量的“天”、夯实生产的“地”。
这是习酒之慢,也是习酒之智。因为“慢”是“快”的积累,“快”是“慢”的体现。
可以看见,70年的发展,习酒人树立了“已到凌云仍虚心”的品格。
习酒也用快与慢的辩证思考,回答了革故鼎新的习酒70年实践:快,让习酒壮大;慢,让习酒强大。
■ 攻与守 谱写习酒故事
70年,在霍金所描绘的时间苍茫里,不过白驹过隙,但对习酒来说,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
70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习酒的瓶身变了,标签变了,产品也变得更多了,酿酒人变了,喝酒的人也变了。
但庆幸的是,还有许多更珍贵的东西,在时间的洪流中没有改变:习酒传承下来的匠心精神历久弥香。
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一代又一代习酒人严格恪守“质量就是生命”的质量价值观,把对产品品质的卓越追求,作为对消费者最长久、最衷心的承诺。不跟风、不浮躁,以精湛的酿造工艺和匠心操守,致力于酿好每一瓶酒,确保习酒质量稳定提升,强化消费者心中习酒坚守传统纯粮固态发酵及“习酒是好酒”的观念。
一个“守”字,悄无声息地传递出习酒“受人喜欢”的真实原因,让“习酒是好酒”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底,更契合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受。
因为深埋于坚守之下的璀璨,值得每一个人尊重!
常言道:这世间之事,难得坚持二字。
1952年,仁怀县工业局沿赤水河选址黄荆坪,买作坊、开荒坪,创办贵州省仁怀县郎酒厂。60年代初,习酒前辈克服三年困难时期,白天辗转各酒厂观摩学艺,夜晚在煤油灯下伏案钻研,他们一锹一铲、一砖一瓦地修缮厂房,徒步往返几十公里外挑粮,延续了习酒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诸多方面原因,习酒出现资金紧张、销售受阻,进而导致市场萎缩、生产停顿。这时的职工每月拿着200元生活费,甚至是数月领不到工资,仍然坚守岗位,自发从家里背粮食到厂里烤酒,更有主动请缨、自筹路费到市场,走街串巷推销产品,舍小我、取大我,为小家、建大家。一代习酒人的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凝固在习酒这片土地上。
进入新时代后,习酒提出了“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习酒始终践行“君品文化”,强化市场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引进人才和持续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习酒坚定全国化发展战略,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调整,持续巩固“习酒·窖藏1988”中高端品牌地位,蓄力推出高端产品“君品习酒”,打造全国强势品牌和主体大单品,顺应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迈上了腾飞之路。
70年来,习酒为什么历经风雨而愈发坚强,靠的正是对质量的传承与坚守。
当然,站在70年的坐标上,习酒既有“守”,还有“攻”,因为品牌的力量在于坚守,也在于创新。
对习酒而言,守品质,攻文化,做文化的实体产业,未来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在习酒70年的发展历程中,习酒先辈们在岁月锤炼中逐步升华为习酒的“君品文化”,其核心要义是“知敬畏、懂感恩、行谦让、怀怜悯”。
“君品文化”承载着习酒先辈的智慧精髓,为习酒自强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是习酒的根,也是习酒独一无二的品牌符号和文化符号。
在“守”与“攻”的辩证思考之中,习酒深刻厘清了“根”与“魂”的本质关系,穿越发展中的重重迷雾,直抵文化的纵深,不断讲好“东方习酒”新故事,把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文化习酒”建设新格局。
■ 进与退 成就当下风华
2022年对习酒而言,是一关键年份。
习酒上半年营收破百亿;习酒集团组建成立,成为贵州省管大二型企业;习酒迎来创立70年,翻开历史发展新篇章……
一桩桩、一件件大事,都预示着习酒已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征程,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韧性十足。
但矛盾的是,对行业而言,因为疫情影响,消费场景消失,经销商库存滞销,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酱酒遇冷、行业下行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无数人认为行业步入衰退期已经成为不可逆的事实。
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961家,亏损企业达190家,亏损面为19.77%;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为13.41亿元,同比增长65.03%。
结合这组数据可以发现,这一观点似乎并非不无道理。
但事实上,面对白酒行业这个万亿级的市场,还有着另一组更加宏观的数据。
工信部数据显示,1-6月,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除白酒产量同比微增0.4%外,啤酒、葡萄酒产量均同比下降,白酒是唯一实现产量正增长的产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酿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991亿元,同比增长13.98%;实现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39.72%。
白酒行业半年的业绩,便可占据整个行业前5月超八成的收入、近九成的利润。就行业地位而言,“白酒第一”当之无愧。
两组数据,带来的是两个不同的结论,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习酒的答案。
自2019年以来,行业“寒流”之下,市场上一片“退”的呼声,可对早已洗尽铅华的习酒而言,选择的却是保持战略定力,危中寻“机”,逆势而“进”,全身心聚焦用户,全方位拓展市场。
——如市场结构调整,在做深、做透、做精贵州市场的同时,全力攻克河南、山东、广东等省外市场,全国化市场之路坚定且执着。
——如在产品结构上“动手术”,大单品习酒窖藏·1988升级焕新,推出高端产品君品习酒,逐渐构筑从高到低完整产品线。
——如不断扩充产能,强化品质战略等等。
可以发现,透过市场这股“寒流”,表面看上去是白酒行业中“冷意”层层传递,但对习酒而言,却是促使着自己朝着健康发展不断“升温”。
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每一步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每一个进退之间,又都是取舍。
怎么退?清退一切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通过创奖行动,清理了旧思维、旧视角、旧理念,让整个管理系统得以进一步优化;
通过“以案为鉴”,推进原材料采购、生态环境、干部人事等多个方面的整治整改;
…………
怎么进?推进所有有利于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创新与改革。
开启人才发展“双通道”,首次聘任49位工匠,以质量撑起习酒高质量发展的天;
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多维度、全方位唱响人才兴企、科学强企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起“梧桐树”;
推进营销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营销队伍,完善营销体制机制,不断精耕市场,开展落地活动,以体验营销培育消费者,强化品牌口碑;
…………
面对“疫情”及更深层次的行业调整,习酒行稳致远,销量稳步增长、价格持续上涨、效益稳中有升,市场率先企稳,乘势而上,一跃而起,步入新的上升发展周期。
正是这一进一退之间,习酒成就当下辉煌!
危与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